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绪论 | 第10-30页 |
1.1量子点概述 | 第11-12页 |
1.2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第12-14页 |
1.2.1量子尺寸效应与限域效应 | 第12页 |
1.2.2量子点荧光增强效应 | 第12-13页 |
1.2.2.1量子点核壳型结构 | 第12-13页 |
1.2.2.2加入锌元素增强荧光 | 第13页 |
1.2.3量子点发光波长调控 | 第13页 |
1.2.4量子点的优点 | 第13-14页 |
1.2.5量子点的分类 | 第14页 |
1.3量子点的合成方法 | 第14-22页 |
1.3.1量子点的成核与生长 | 第15-16页 |
1.3.2量子点的有机合成方法 | 第16-19页 |
1.3.2.1热注射合成方法 | 第16-18页 |
1.3.2.2相转移策略 | 第18-19页 |
1.3.3量子点的水相合成方法 | 第19-20页 |
1.3.4量子点合成参数的影响 | 第20-22页 |
1.3.4.1前驱体比例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4.2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第21页 |
1.3.4.3修饰配体种类的影响 | 第21-22页 |
1.4量子点的表征技术 | 第22-24页 |
1.4.1量子点的组成和光谱、形貌和结构的表征 | 第22-23页 |
1.4.2量子点表面性质的表征 | 第23-24页 |
1.4.3细胞毒性试验 | 第24页 |
1.5量子点的应用 | 第24-27页 |
1.5.1生物荧光标记及生物成像 | 第24-25页 |
1.5.2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 第25-26页 |
1.5.3肿瘤诊断与治疗 | 第26-27页 |
1.5.4其他工业方面的应用 | 第27页 |
1.6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7-28页 |
1.6.1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6.2课题的创新点 | 第28页 |
1.7课题的研究意义和挑战 | 第28-30页 |
1.7.1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7.2课题的展望与挑战 | 第29-30页 |
2实验部分 | 第30-34页 |
2.1实验药品 | 第30页 |
2.2实验所用仪器 | 第30-31页 |
2.3量子点的制备过程 | 第31-34页 |
2.3.1CIS量子点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2.3.1.1CIS量子点的合成 | 第31页 |
2.3.1.2CIS/ZnS量子点的合成 | 第31-32页 |
2.3.2CIZS/ZnS量子点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2.3.2.1CIZS量子点的合成 | 第32页 |
2.3.2.2CIZS/ZnS量子点的合成 | 第32页 |
2.3.2.3检测Cu2+荧光传感器的构建 | 第32-33页 |
2.3.3AIS量子点的合成 | 第33-34页 |
3近红外发射可调的Cu-In-S量子点的水相制备及性质研究 | 第34-48页 |
3.1CIS/ZnS量子点的表征 | 第35-36页 |
3.1.1CIS/ZnS量子点的光谱表征 | 第35页 |
3.1.2CIS/ZnS量子点结构和成分的表征 | 第35页 |
3.1.3CIS/ZnS细胞毒性试验 | 第35-36页 |
3.2结果与讨论 | 第36-47页 |
3.2.1CIS量子点的光学性质与结构的表征 | 第36-44页 |
3.2.1.1水溶性CIS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第36-39页 |
3.2.1.2CIS量子点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39-40页 |
3.2.1.3CIS量子点双发射峰的光学性质研究 | 第40-44页 |
3.2.2CIS/ZnS核壳型量子点的光学性质与结构的表征 | 第44-46页 |
3.2.3CIS/ZnS核壳型量子点的稳定性及细胞毒性 | 第46-47页 |
3.3实验小结 | 第47-48页 |
4发光波长可调的Cu-In-Zn-S/ZnS量子点的水相制备及用于Cu(II)快速检测 | 第48-66页 |
4.1CIZS/ZnS量子点的表征 | 第49-50页 |
4.1.1CIZS/ZnS量子点的光谱表征 | 第49页 |
4.1.2CIZS/ZnS量子点结构和成分的表征 | 第49-50页 |
4.1.3CIZS/ZnS量子点检测Cu2+实验过程 | 第50页 |
4.2结果与讨论 | 第50-64页 |
4.2.1水溶性CIZS量子点的光学性质与结构的表征 | 第50-54页 |
4.2.1.1水溶性CIZS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第50-52页 |
4.2.1.2水溶性CIZS量子点的元素组成分析 | 第52页 |
4.2.1.3CIZS量子点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52-54页 |
4.2.2CIZS/ZnS量子点光学性质和形貌的表征 | 第54-57页 |
4.2.3构建Cu2+检测的新型荧光传感器 | 第57-64页 |
4.2.3.1构建Cu2+检测的荧光传感器 | 第57-59页 |
4.2.3.2Cu2+检测机理的研究 | 第59-62页 |
4.2.3.3荧光传感器的离子选择性及实际样品检测 | 第62-64页 |
4.3实验小结 | 第64-66页 |
5长寿命和强发射的三元Ag-In-S量子点的水相可控制备及细胞成像应用 | 第66-82页 |
5.1AIS量子点的表征 | 第67-68页 |
5.1.1AIS量子点的光谱表征 | 第67页 |
5.1.2AIS量子点结构和成分的表征 | 第67页 |
5.1.3AIS量子点稳定性的表征 | 第67页 |
5.1.4AIS量子点细胞毒性检测 | 第67-68页 |
5.1.5AIS量子点的体外细胞成像 | 第68页 |
5.2结果与讨论 | 第68-81页 |
5.2.1AIS量子点光学性质和结构的表征 | 第68-71页 |
5.2.1.1AIS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第68-70页 |
5.2.1.2AIS量子点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70-71页 |
5.2.2GSH荧光增强机理研究 | 第71-76页 |
5.2.2.1AIS量子点表面性质的表征 | 第71-73页 |
5.2.2.2修饰AIS量子点的配体量的优化 | 第73-76页 |
5.2.3AIS量子点合成的重复性实验 | 第76-78页 |
5.2.4AIS量子点稳定性的表征 | 第78-80页 |
5.2.5AIS量子点用于细胞成像 | 第80-81页 |
5.3实验小结 | 第81-82页 |
6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总结 | 第82页 |
6.2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