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焦化废水的污染概况 | 第13-17页 |
·焦化废水的水量及水质 | 第14-15页 |
·焦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性质 | 第15-17页 |
·焦化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17-28页 |
·焦化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8-21页 |
·焦化废水的生物处理工艺与技术 | 第21-26页 |
·我国焦化废水处理现状评述 | 第26-28页 |
·焦化废水中的硫氰化物 | 第28-31页 |
·硫氰化物的污染特性 | 第28-29页 |
·硫氰化物的生物降解特性 | 第29-31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1-33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1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SCN-检测方法条件分析 | 第33-41页 |
·前言 | 第33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酸化介质及吸光波长选择 | 第35页 |
·酸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显色络合物稳定性分析 | 第36-37页 |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 第37-38页 |
·工作曲线绘制及检测限分析 | 第38页 |
·样品分析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SCN-的COD当量及韶钢焦化废水A/O/H/O生物处理系统运行数据分析 | 第41-52页 |
·前言 | 第41页 |
·A/O1/H/O_2生物处理系统简介 | 第41-44页 |
·废水处理系统进水及排放指标 | 第41-42页 |
·废水处理系统设计思想 | 第42-44页 |
·工程运行调试 | 第4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SCN-对COD的贡献当量 | 第45-47页 |
·生物系统沿程水质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O_1及O_2好氧活性污泥降解特性分析 | 第48-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混合好氧活性污泥降解SCN-特性分析 | 第52-57页 |
·前言 | 第52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6页 |
·污泥浓度对SCN-降解的影响 | 第53-54页 |
·初始浓度变化对SCN-降解的影响 | 第54页 |
·SCN-的生物降解动力学分析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硫氰化物与苯酚、氨氮的交互影响 | 第57-64页 |
·前言 | 第57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3页 |
·苯酚对SCN-降解的影响 | 第59-61页 |
·SCN-对氨氮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高负荷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初探 | 第64-70页 |
·前言 | 第6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实验装置 | 第64-65页 |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 第65页 |
·试验方法 | 第65-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69页 |
·流态化反应器连续式曝气处理焦化废水原水运行结果 | 第66-67页 |
·反应器之活性污泥及出水的间歇式测试结果 | 第67-68页 |
·交互抑制作用下的焦化废水处理组合工艺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