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佛学思想世俗化趋向初探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1 王权与僧权:对世俗政权的随顺 | 第12-17页 |
·眷顾旧主:传统儒学的家国情怀 | 第12-13页 |
·"仰酬外护":善巧方便以期隋之匡扶 | 第13-17页 |
2 总结与发展:创教理论的世俗化趋向 | 第17-29页 |
·判教理论:圆融统一的气魄 | 第18-20页 |
·"圆融三谛":对"二谛"讨论的回应 | 第20-23页 |
·智顗"三谛"的来源 | 第21页 |
·智顗对于"三假"的解释 | 第21-22页 |
·对于"心"的关注 | 第22-23页 |
·"一念三千":解脱之路的实现 | 第23-26页 |
·"性具善恶":众生与佛在佛性上的平等 | 第26-29页 |
·"同具善恶"说的提出 | 第26-27页 |
·"修、性"之别 | 第27-29页 |
3 佛法与礼法:宗教实践的世俗化趋向 | 第29-35页 |
·"止观相即":中庸平实的宗教实践 | 第29-32页 |
·制定御众制法:世俗框架内的僧团生活 | 第32-33页 |
·完备忏法仪轨:佛教威仪的增强 | 第33-35页 |
4 "爱论"与"见论":对儒道的态度 | 第35-39页 |
·契合儒家传统:儒学与佛教类比的展开 | 第35-37页 |
·对儒家"五常"伦理的肯定 | 第36页 |
·个人经历中的"家国"情怀 | 第36页 |
·对儒家心性追求的契合 | 第36-37页 |
·排斥与认同:区别对待道家与道教 | 第37-39页 |
·"义不然":排斥道家学说 | 第37-38页 |
·"避喧之处":认同道教修行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