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佛教慈悲思想及其当代践履--以台湾佛教的慈善事业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选题的背景和缘由 | 第9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10-11页 |
·论文的结构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佛教慈悲思想概述 | 第12-26页 |
·慈悲的内涵界定 | 第12-15页 |
·慈悲 | 第12-13页 |
·慈悲心 | 第13-14页 |
·佛教慈悲观的特点 | 第14-15页 |
·慈悲的地位 | 第15-17页 |
·慈悲的伦理学特质 | 第15页 |
·慈悲为佛教伦理之宗本 | 第15-16页 |
·慈悲的现代价值 | 第16-17页 |
·慈悲思想的道德戒律 | 第17-19页 |
·不杀生 | 第17-18页 |
·布施 | 第18页 |
·福田 | 第18-19页 |
·佛教慈悲思想的行为实践 | 第19-26页 |
·由慈悲到慈善 | 第19-20页 |
·慈善的内涵 | 第20页 |
·佛教慈善事业简介 | 第20-23页 |
·人间佛教 | 第23-24页 |
·台湾佛教慈善事业简介 | 第24-26页 |
3 当代台湾佛教慈善事业的主要领域 | 第26-39页 |
·当代台湾佛教慈善事业之生态保护 | 第26-28页 |
·放生之行为实践 | 第27页 |
·素食之行为实践 | 第27-28页 |
·环保之行为实践 | 第28页 |
·当代台湾佛教慈善事业之赈灾 | 第28-31页 |
·台湾佛教的赈灾事业的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慈济功德会的赈灾作为 | 第29-30页 |
·汶川地震中台湾佛教团体的作为 | 第30-31页 |
·当代台湾佛教慈善事业之济贫扶困 | 第31-33页 |
·济贫扶困事业概述 | 第31-32页 |
·慈济功德会的济贫扶困事业简介 | 第32页 |
·济贫扶困之全人关怀 | 第32-33页 |
·当代台湾佛教慈善事业之医护 | 第33-35页 |
·佛教对老病苦的关怀 | 第33页 |
·当代台湾佛教医护慈善的作为 | 第33-34页 |
·慈济功德会的医疗志工队伍 | 第34-35页 |
·当代台湾佛教慈善事业之教化 | 第35-39页 |
·台湾佛教教化事业概述 | 第35-36页 |
·三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的分析 | 第36-37页 |
·教育领域之经验和教训 | 第37-39页 |
4 当代台湾佛教慈善事业的特点、审思和启示 | 第39-50页 |
·当代台湾佛教慈善事业的特点 | 第39-44页 |
·从传统的慈善阶段向现代慈善阶段的转变 | 第39页 |
·佛教主事者的世界图景对组织愿景的影响 | 第39-41页 |
·社区化与都市化的发展趋势 | 第41-42页 |
·台湾佛教慈善事业的全人关怀 | 第42-43页 |
·台湾佛教慈善事业的功利性 | 第43-44页 |
·当代台湾佛教慈善事业的审思 | 第44-47页 |
·慈善资金的募集问题 | 第44-45页 |
·佛教慈善组织的社会定位 | 第45-46页 |
·志工的专业素质问题 | 第46-47页 |
·当代台湾佛教慈善事业的启示 | 第47-50页 |
·大陆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 | 第47-48页 |
·台湾经验对大陆佛教慈善事业的启示 | 第48-49页 |
·佛教慈善事业的未来展望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