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文心雕龙》“赞曰”研究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8-11页
第一章 "赞曰"与"赞"体文第11-17页
 第一节 "赞"体文溯源第11-12页
 第二节 "赞"体文的概念第12-14页
 第三节 "赞"体文的分类第14-15页
 第四节 "赞"体文的文体特征及功用第15-17页
第二章 "赞曰"的形式探微第17-31页
 第一节 "赞曰"的渊源第17-22页
  一、"赞曰"与史赞第18-20页
  二、"赞曰"与佛教偈颂第20-22页
 第二节 "赞曰"的体例第22-24页
 第三节 "赞曰"的结构第24-27页
 第四节 "赞曰"的言说方式第27-31页
  一、比兴化的言说方式第27-28页
  二、对比化的言说方式第28-31页
第三章 "赞曰"的重要理论命题第31-41页
 第一节 神理共契,政序相参第32-34页
 第二节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第34-36页
 第三节 情与气偕,辞共体并第36-38页
 第四节 良书盈箧,妙鉴乃订第38-41页
第四章 "赞曰"的思维特点第41-51页
 第一节 隐喻性思维第41-44页
 第二节 折衷性思维第44-47页
 第三节 辩证性思维第47-51页
第五章 "赞曰"的作用及影响第51-61页
 第一节 "赞曰"在《文心雕龙》中的作用第51-56页
  一、总历本意第52-54页
  二、阐发新意第54页
  三、表明态度第54-56页
 第二节 "赞曰"在"赞"体文流变史上的作用及影响第56-59页
 第三节 "赞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第59-61页
结语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附录第68-73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第73-74页
后记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禅宗与宋诗话“语言意识”的形成
下一篇:论张爱玲的诗人气质与诗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