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木薯组织培养以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5-5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木薯的植物学特性 | 第15页 |
·木薯的经济价值 | 第15-16页 |
·木薯种质资源 | 第16-17页 |
·木薯育种面临的挑战 | 第17-18页 |
·木薯植株再生体系 | 第18-22页 |
·分生组织再生体系 | 第18-19页 |
·成熟器官发生体系 | 第19-20页 |
·体细胞胚状体发生系统 | 第20-22页 |
·木薯基因转化方法的研究 | 第22-24页 |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木薯 | 第22-24页 |
·基因枪法转化木薯 | 第24页 |
·木薯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方向 | 第24-25页 |
·获得高频率转化系统 | 第24-25页 |
·改良转化方法 | 第25页 |
·导入有用基因 | 第25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木薯快速繁殖 | 第26-28页 |
·材料 | 第26-27页 |
·茎段的消毒处理 | 第27页 |
·木薯的初代培养 | 第27页 |
·木薯的继代培养 | 第27-28页 |
·不同糖分对木薯组织培养影响的初步研究 | 第28页 |
·数据统计的方法 | 第28页 |
·木薯愈伤诱导与继代培养 | 第28-31页 |
·材料 | 第28页 |
·木薯叶柄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8页 |
·木薯幼嫩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8-29页 |
·不同光照条件下木薯幼嫩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9页 |
·木薯初生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以及再生频率 | 第29页 |
·木薯胚性子叶的诱导 | 第29-30页 |
·木薯再生植株的诱导 | 第30页 |
·木薯次生胚性愈伤的诱导以及再生频率 | 第30页 |
·胚性子叶对卡那霉素以及潮霉素敏感浓度梯度筛选 | 第30-3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1-48页 |
·不同消毒方法对木薯组培苗的影响 | 第31页 |
·木薯的初次继代培养 | 第31-36页 |
·再次继代培养 | 第36-37页 |
·蔗糖,麦芽糖或葡萄糖对微型薯形成的影响 | 第37-40页 |
·BA以及2,4-D对木薯叶柄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0-41页 |
·木薯幼嫩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1页 |
·不同光照条件对木薯幼嫩叶片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木薯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42-45页 |
·不同浓度BA对木薯胚性子叶再生的影响 | 第45页 |
·不同浓度的激素对木薯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浓度的Picloram对木薯次生胚状体形成的影响 | 第46-47页 |
·胚性子叶对卡那霉素以及潮霉素的敏感度 | 第47-48页 |
5 讨论 | 第48-54页 |
第二章 HNL24b基因的克隆以及转基因木薯的培育和研究 | 第54-9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54-57页 |
·生氰糖苷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 第54-55页 |
·HNLs家族的分类及其特点 | 第55-57页 |
·羟基裂解酶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 | 第57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57-5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58-80页 |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植物材料 | 第58页 |
·实验所用载体 | 第58页 |
·常用的酶和试剂 | 第58页 |
·常用缓冲液 | 第58-59页 |
·常用实验仪器 | 第59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5页 |
·目的基因的选取 | 第59页 |
·基因结构 | 第59页 |
·HNL24b基因的克隆 | 第59-65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5-69页 |
·PBI121-HNL24b超表达载体以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5-67页 |
·pCAMBIA1323-HNL24b-GUS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7-68页 |
·将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DH5a | 第68页 |
·含目的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根癌农杆菌 | 第68-69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9-75页 |
·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1页 |
·载体的转化 | 第71页 |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诱导表达 | 第71页 |
·原核表达蛋白的提取以及酶活力分析 | 第71-75页 |
·块根特异启动子patatin的克隆 | 第75页 |
·农杆菌介导的木薯遗传转化 | 第75-76页 |
·转基因植株在植物组织中的定位 | 第76页 |
·HNL24b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76-77页 |
·转化抗性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77-79页 |
·转化抗性植株的PCR检测 | 第77页 |
·Southern杂交验证 | 第77-79页 |
·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组织中的氰化物含量 | 第79-8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80-93页 |
·总RNA的制备 | 第81-82页 |
·HNL24b基因的克隆 | 第82页 |
·HNL24b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82-85页 |
·启动子Patatin的克隆 | 第85-86页 |
·启动子Patatin b的序列分析 | 第86-88页 |
·HNL24b原核表达蛋白的检测 | 第88页 |
·酶活力的测定 | 第88-89页 |
·农杆菌转化以及GUS显色检测 | 第89-90页 |
·HNL24b超表达以及反义表达植株的获得及分子检测 | 第90-92页 |
·转基因植株中氰化物含量的测定 | 第92-93页 |
5 讨论 | 第93-96页 |
·后续工作探讨 | 第94-95页 |
·小结与展望 | 第95-96页 |
第三章 木薯辐照诱变以及突变体的筛选 | 第96-12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6-99页 |
·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 第96页 |
·辐射诱变育种 | 第96-97页 |
·化学诱变育种 | 第97-98页 |
·空间诱变育种 | 第98-99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4页 |
·材料 | 第99-100页 |
·不同的辐照剂量对木薯植株的影响 | 第100页 |
·不同的辐照剂量对木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 第100页 |
·不同的辐照剂量对木薯叶柄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木薯突变体的性状分析 | 第101页 |
·PPD的测定 | 第101-102页 |
·赖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102页 |
·木薯突变株系处理及总RNA的提取 | 第102-103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03-10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7页 |
·不同辐照剂量对木薯植株存活率的影响 | 第104页 |
·不同辐照剂量对木薯植株芽、茎、叶性状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不同辐照剂量对木薯组培苗存活率的影响 | 第106页 |
·不同辐照剂量对木薯组培苗性状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不同的辐照剂量对木薯叶柄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不同品种突变株系的性状分析 | 第108-117页 |
·木薯茎段经辐照后叶片性状调查 | 第108-110页 |
·突变株系的产量调查 | 第110-112页 |
·突变株系赖氨酸含量测定 | 第112-113页 |
·突变株系采后生理变质程度(PPD) | 第113-116页 |
·HNL在不同突变株系的表达水平 | 第116页 |
·性状优良以及较差突变株系的筛选 | 第116-117页 |
5 讨论 | 第117-125页 |
6 前景及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附录1 | 第141-143页 |
附录2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