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1 前言 | 第14-2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作物的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氮素营养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及其评价指标 | 第15-16页 |
·影响氮素利用效率(NUE)的因素 | 第16页 |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NUE)的途径 | 第16-17页 |
·小麦氮效率品种间的差异 | 第17-18页 |
·不同品种小麦生理特征的差异 | 第18-21页 |
·不同品种小麦的根系差异 | 第18页 |
·不同品种小麦的叶绿素差异 | 第18-19页 |
·不同品种小麦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差异 | 第19-20页 |
·不同品种小麦土壤脲酶活性差异 | 第20-21页 |
·不同品种小麦氮素代谢的差异性 | 第21-23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氮素的吸收差异 | 第21-22页 |
·不同品种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分配差异 | 第22-2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3-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大田试验设计 | 第25页 |
·盆栽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田间取样及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大田试验生物量和土壤的取样及测定 | 第26页 |
·生物量的取样及测定 | 第26页 |
·土壤的取样及测定 | 第26页 |
·大田试验生理指标的取样及测定 | 第26-27页 |
·盆栽试验生理指标的取样及测定 | 第27页 |
·土壤酶活性的取样及测定 | 第27页 |
·试验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第27-29页 |
·氮效率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氮素同化和运转的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55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的差异性 | 第29-35页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品种间的差异 | 第29-31页 |
·产量 | 第29-30页 |
·产量构成因素 | 第30-31页 |
·氮效率及评价指标 | 第31-34页 |
·不同品种小麦氮响应度和氮敏感度的差异 | 第31-32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的差异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的生理特性及其土壤脲酶活性的差异 | 第35-44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绿素值的差异 | 第36-38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差异 | 第36-37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叶绿素值(SPAD)的差异 | 第37-38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表现型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根系形态及其活力的差异 | 第39-41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根系形态的差异 | 第39-40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根系活力的差异 | 第40-41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土壤脲酶活性的差异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动态变化规律 | 第44-55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各器官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分配动态变化 | 第44-47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 | 第44-45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 | 第45-47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开花后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和转运分配动态变化 | 第47-52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地上部氮素吸收积累的差异 | 第47-48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各器官氮素吸收、积累及分配的差异 | 第48-50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 | 第50-51页 |
·不同品种小麦开花后地上部氮素的转运 | 第51-52页 |
·不同品种冬小麦表现型性状与氮效率指标间的相关性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4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