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4-62页 |
1 情绪调节的研究概述 | 第15-37页 |
·情绪调节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情绪调节的相关概念及其核心特征 | 第16-17页 |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 第17-22页 |
·情绪调节的发展 | 第22-27页 |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 | 第27-30页 |
·情绪调节的群体差异 | 第30-34页 |
·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 | 第34-37页 |
2 自动情绪调节的研究概述 | 第37-46页 |
·自动情绪调节及其分类 | 第37-39页 |
·自动情绪调节的行为学研究 | 第39-41页 |
·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基础 | 第41-45页 |
·自动情绪调节的研究总结及展望 | 第45-46页 |
3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研究概述 | 第46-53页 |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概念界定 | 第46-47页 |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关系 | 第47-48页 |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48-51页 |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作用机制 | 第51-53页 |
4 问题提出与研究总构思 | 第53-62页 |
·问题提出 | 第53-58页 |
·研究总构思 | 第58-60页 |
·研究意义 | 第60-62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62-146页 |
研究一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 第62-76页 |
1 引言 | 第62-64页 |
2 方法 | 第64-69页 |
3 结果 | 第69-74页 |
4 讨论 | 第74-75页 |
5 结论 | 第75-76页 |
研究二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和无意识目标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 第76-89页 |
1 引言 | 第76-77页 |
2 研究a检验无意识情绪调节目标启动程序的有效性 | 第77-80页 |
3 研究b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和无意识目标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 第80-87页 |
4 讨论 | 第87-88页 |
5 结论 | 第88-89页 |
研究三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 第89-104页 |
1 引言 | 第89-90页 |
2 方法 | 第90-91页 |
3 结果 | 第91-102页 |
4 讨论 | 第102-103页 |
5 结论 | 第103-104页 |
研究四 不同焦虑抑郁程度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 | 第104-117页 |
1 引言 | 第104-105页 |
2 研究a发展性焦虑抑郁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 | 第105-113页 |
3 研究b焦虑与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 | 第113-115页 |
4 讨论 | 第115-116页 |
5 结论 | 第116-117页 |
研究五 不同焦虑抑郁程度青少年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ERP研究 | 第117-146页 |
1 引言 | 第117-118页 |
2 方法 | 第118-123页 |
3 结果 | 第123-140页 |
4 讨论 | 第140-144页 |
5 结论 | 第144-146页 |
第三部分 总讨论与结论 | 第146-157页 |
1 总讨论 | 第146-152页 |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调整情绪反应的机制 | 第146-149页 |
·焦虑抑郁青少年的自动情绪调节 | 第149-151页 |
·焦虑抑郁人群自动情绪调节神经机制的进一步思考 | 第151-152页 |
2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52-153页 |
3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 第153-155页 |
·研究价值 | 第153-154页 |
·创新之处 | 第154-155页 |
4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155-157页 |
·深入考察不同性质、不同具体种类情绪的自动情绪调节过程 | 第155-156页 |
·结合表情编码系统和多个生理指标评价情绪反应及其变化 | 第156页 |
·综合运用ERP与fMRI技术揭示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 | 第156-157页 |
附录 | 第157-165页 |
附录A:句子整理任务的材料 | 第157-158页 |
附录B:情绪调节态度问卷 | 第158-159页 |
附录C:情绪调节策略问卷 | 第159-161页 |
附录D: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 | 第161-163页 |
附录E:抑郁白评量表(SDS) | 第163-164页 |
附录F:掩蔽刺激图片和情绪刺激图片例举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81页 |
后记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