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2-47页 |
第一节 环境及其相关问题 | 第12-21页 |
一、环境概念的哲学阐释 | 第12-15页 |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 第15-19页 |
三、环境问题:人类“存在之根”的遮蔽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技术及其相关问题 | 第21-26页 |
一、技术的哲学理解 | 第21-24页 |
二、技术观的演变与发展 | 第24-26页 |
第三节 技术与市场关系简述 | 第26-33页 |
一、市场发展的影响因子 | 第27-28页 |
二、技术对市场发展的作用 | 第28-31页 |
三、市场活动不完备性对技术的影响 | 第31-33页 |
第四节 政治在技术与环境问题中的角色 | 第33-40页 |
一、政治的特点 | 第34-36页 |
二、环境问题的政治化 | 第36-38页 |
三、环境对政治的影响 | 第38-39页 |
四、政治与技术的互动 | 第39-40页 |
第五节 技术的文化历史脉络 | 第40-43页 |
一、文化特质的解析 | 第40-41页 |
二、技术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41-43页 |
第六节 文章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 第43-47页 |
第一章 绿色观念:绿色技术的理论母体 | 第47-80页 |
第一节 绿色观念的哲学阐释 | 第47-56页 |
一、绿色观念的理论根基 | 第48-52页 |
二、绿色观念的实践路径 | 第52-56页 |
第二节 绿色观念的历史维度 | 第56-70页 |
一、绿色观念的原始萌芽 | 第57-61页 |
二、绿色观念的近代发展 | 第61-65页 |
三、绿色观念的现代形成 | 第65-68页 |
四、绿色观念的当代深化 | 第68-70页 |
第三节 绿色观念的社会影响 | 第70-75页 |
第四节 绿色观念的深化发展与扬弃 | 第75-80页 |
一、从本体理论上深化绿色观念 | 第75-77页 |
二、从价值导向上扬弃绿色观念 | 第77-78页 |
三、从社会建构上发展绿色观念 | 第78-79页 |
四、从文化向度上重整绿色观念 | 第79-80页 |
第二章 绿色技术:技术的“变革”与“突破” | 第80-109页 |
第一节 绿色技术的基本概况 | 第80-86页 |
一、绿色技术产生的背景 | 第80-81页 |
二、绿色技术的概念 | 第81-83页 |
三、绿色技术的特征 | 第83-86页 |
第二节 绿色技术的哲学阐述 | 第86-97页 |
一、绿色技术的哲学支撑 | 第87-91页 |
二、绿色技术的“现代性”扬弃——从哲学角度的思考 | 第91-97页 |
第三节 绿色技术范式的转变 | 第97-102页 |
一、绿色技术中的格式塔 | 第97-98页 |
二、绿色技术的变革 | 第98-100页 |
三、绿色技术中的“回归线” | 第100-102页 |
第四节 发展中的绿色技术 | 第102-109页 |
一、绿色技术的存在方式:对现代技术的超越 | 第102-106页 |
二、绿色技术的扩散 | 第106-109页 |
第三章 生态经济:绿色技术实践的经济维度解析 | 第109-134页 |
第一节 生态经济的涵义及特征 | 第109-116页 |
一、生态经济的涵义 | 第109-112页 |
二、生态经济的特征 | 第112-116页 |
第二节 绿色技术对生态经济的诠释 | 第116-119页 |
一、绿色技术的“反自然性” | 第116-118页 |
二、绿色技术的“合自然性” | 第118-119页 |
第三节 绿色技术经济维度的转向 | 第119-126页 |
一、从“生产合理性”到“生态合理性”的转向 | 第119-121页 |
二、从“增长无极限”到“发展有极限”的转向 | 第121-123页 |
三、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转向 | 第123-126页 |
第四节 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二律背反 | 第126-131页 |
一、正题:绿色技术对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对自然利益的遮蔽 | 第127-128页 |
二、反题:绿色技术对自然利益的彰显,对人的主体性的遮蔽 | 第128-129页 |
三、合题:建构环境库涅兹曲线的动态模型 | 第129-131页 |
第五节 绿色技术经济维度的展望 | 第131-134页 |
第四章 生态政治:绿色技术实践的政治维度解析 | 第134-158页 |
第一节 现代政治的生态学转向 | 第134-139页 |
一、生态政治的缘起 | 第135-136页 |
二、生态政治的实践进路 | 第136-139页 |
第二节 生态政治范式下的绿色技术 | 第139-143页 |
一、社会制度与绿色技术 | 第140-141页 |
二、社会意识形态与绿色技术 | 第141-142页 |
三、政治的民主与绿色的技术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绿色技术的政治参与 | 第143-153页 |
一、绿色技术的生态政治角色 | 第144-148页 |
二、绿色技术对政治主体的影响 | 第148-152页 |
三、绿色技术实践下的政府转型 | 第152-153页 |
第四节 生态政治未来的展望——以绿色技术为视角的剖析 | 第153-158页 |
一、实践的长期性 | 第153-155页 |
二、实践的艰巨性 | 第155-158页 |
第五章 生态文化:绿色技术实践的文化维度解析 | 第158-188页 |
第一节 现代技术异化的文化原因 | 第158-163页 |
一、单一价值观:现代技术异化的文化缘起 | 第158-159页 |
二、两种文化的分离:现代技术异化的文化根源 | 第159-161页 |
三、人文理性的丧失:现代技术异化的文化表征 | 第161-163页 |
第二节 绿色技术的文化支撑:生态的文化 | 第163-173页 |
一、生态文化的基础:环境哲学 | 第164-167页 |
二、生态文化的本质 | 第167-170页 |
三、生态文化:文化生态化的结果 | 第170-173页 |
第三节 生态文化的实践路径 | 第173-178页 |
一、确立“道德生态人”的主体性地位 | 第173-175页 |
二、形成“个体危机”到“集体危机”的认知转变 | 第175-176页 |
三、将“美”融入生态文化 | 第176-178页 |
第四节 生态文化实践的困境 | 第178-182页 |
一、技术活动不确定性对生态文化实践的挑战 | 第179-180页 |
二、经济活动不确定性对生态文化实践的挑战 | 第180页 |
三、社会活动不确定性对生态文化实践的挑战 | 第180-182页 |
第五节 生态文化实践下的绿色技术 | 第182-188页 |
一、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 第182-183页 |
二、考量方法的社会化 | 第183-185页 |
三、结构模式上的生态化 | 第185-186页 |
四、“成本—收益”上的对称化 | 第186-188页 |
结论 | 第188-190页 |
一、绿色理念的兴起与发展是社会的必然与进步 | 第188页 |
二、绿色技术的实践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 第188-19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0-195页 |
后记 | 第195-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