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碳足迹的京津冀生态补偿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碳足迹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2.2 土地利用碳足迹 | 第12-14页 |
1.2.3 土地利用碳足迹生态补偿 | 第14-15页 |
1.2.4 京津冀生态补偿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2 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19页 |
1.6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1.6.1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1.6.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4-29页 |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24页 |
2.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4-25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2.2.2 气候条件 | 第25页 |
2.2.3 植被条件 | 第25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6页 |
2.3.1 人口概况 | 第25页 |
2.3.2 经济概况 | 第25-26页 |
2.4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6-27页 |
2.5 能源消费现状 | 第27-29页 |
3 京津冀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及效应分析 | 第29-50页 |
3.1 土地利用碳吸收 | 第29-32页 |
3.1.1 碳吸收测算 | 第29-30页 |
3.1.2 土地利用碳吸收量 | 第30-31页 |
3.1.3 土地利用碳吸收构成 | 第31-32页 |
3.2 土地利用碳排放 | 第32-36页 |
3.2.1 碳排放测算 | 第32-34页 |
3.2.2 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 第34-35页 |
3.2.3 土地利用碳排放构成 | 第35-36页 |
3.3 土地利用净碳排放 | 第36-38页 |
3.3.1 净碳排放测算 | 第36页 |
3.3.2 净碳排放量 | 第36-38页 |
3.4 碳排放效应 | 第38-50页 |
3.4.1 碳吸收强度 | 第38-41页 |
3.4.2 碳排放强度 | 第41-45页 |
3.4.3 净碳排放强度 | 第45-47页 |
3.4.4 碳排放经济贡献 | 第47-48页 |
3.4.5 碳压力 | 第48-50页 |
4 京津冀土地利用碳足迹与碳承载力 | 第50-59页 |
4.1 固碳能力 | 第50-51页 |
4.1.1 固碳能力测算 | 第50页 |
4.1.2 固碳能力分析 | 第50-51页 |
4.2 土地利用碳足迹 | 第51-54页 |
4.2.1 碳足迹测算 | 第51页 |
4.2.2 碳足迹空间格局 | 第51-53页 |
4.2.3 能源碳足迹面积 | 第53-54页 |
4.3 土地利用碳承载力 | 第54-56页 |
4.3.1 碳承载力测算 | 第54页 |
4.3.2 碳承载力空间格局 | 第54-56页 |
4.4 土地利用碳收支 | 第56-57页 |
4.4.1 碳收支测算 | 第56页 |
4.4.2 碳收支空间格局 | 第56-57页 |
4.5 碳足迹压力 | 第57-59页 |
5 京津冀生态补偿推荐方案 | 第59-65页 |
5.1 碳足迹生态补偿测算 | 第59页 |
5.1.1 单位碳价格与生态补偿额度测算 | 第59页 |
5.1.2 碳补偿率测算 | 第59页 |
5.2 碳足迹生态补偿分析 | 第59-63页 |
5.2.1 单位碳价格 | 第59-60页 |
5.2.2 生态补偿额度 | 第60-61页 |
5.2.3 碳补偿率 | 第61-63页 |
5.3 碳足迹生态补偿分区 | 第63-64页 |
5.4 碳足迹生态补偿推荐方案 | 第64-65页 |
5.4.1 生态补偿推荐方案 | 第64页 |
5.4.2 生态补偿研究政策建议 | 第64-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创新与不足 | 第66-67页 |
6.2.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66页 |
6.2.2 不足之处 | 第66-6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