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碳和硅)及其化合物论文--碳C论文

杂原子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在化学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9页
    1.1 碳点的概述第12-13页
    1.2 碳点的结构及性质第13-15页
        1.2.1 碳点的结构第13页
        1.2.2 碳点的荧光性质第13-14页
        1.2.3 碳点的电化学发光性质第14-15页
        1.2.4 碳点的磷光性质第15页
    1.3 碳点的制备第15-20页
        1.3.1 自上而下法第16-17页
        1.3.2 自下而上法第17-20页
    1.4 碳点在化学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第20-27页
        1.4.1 金属离子的测定第20-22页
        1.4.2 生物小分子的测定第22-24页
        1.4.3 生物大分子的测定第24-25页
        1.4.4 细菌的测定第25-26页
        1.4.5 生物成像第26-27页
    1.5 本论文拟开展的工作第27-29页
第二章 基于氮/磷共掺杂碳点构建的荧光“turn-off”型传感方法检测三价铁离子第29-41页
    2.1 引言第29-30页
    2.2 实验部分第30-32页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0-31页
        2.2.2 氮/磷共掺杂碳点的制备及纯化第31页
        2.2.3 Fe~3+离子的检测第31页
        2.2.4 选择性探究第31-32页
        2.2.5 实际样本中Fe~3+离子的检测第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39页
        2.3.1 氮/磷共掺杂碳点的结构表征第32-34页
        2.3.2 氮/磷共掺杂碳点的光学性质研究第34-35页
        2.3.3 传感机理研究第35-36页
        2.3.4 Fe~3+离子的检测第36-38页
        2.3.5 特异性考察第38-39页
        2.3.6 实际样本中Fe~3+离子的检测第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基于硅/氮共掺杂碳点构建的荧光“turn-on”型传感方法检测抗坏血酸第41-53页
    3.1 引言第41-42页
    3.2 实验部分第42-44页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2-43页
        3.2.2 硅/氮共掺杂碳点的制备及纯化第43页
        3.2.3 二氧化锰片层的制备第43页
        3.2.4 AA的检测第43页
        3.2.5 选择性探究第43-44页
        3.2.6 实际样本中AA的检测第4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4-52页
        3.3.1 硅/氮共掺杂碳点的结构表征第44-46页
        3.3.2 硅/氮共掺杂碳点的光学性质研究第46-47页
        3.3.3 二氧化锰片层的结构表征第47-48页
        3.3.4 二氧化锰片层的光学性质研究第48页
        3.3.5 传感机理研究第48-49页
        3.3.6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49页
        3.3.7 AA的检测第49-51页
        3.3.8 特异性考察第51页
        3.3.9 实际样本中AA的检测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基于氮掺杂碳点构建的荧光“turn-on”型传感方法检测多巴胺第53-66页
    4.1 引言第53-55页
    4.2 实验部分第55-57页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5页
        4.2.2 氮掺杂碳点的制备及纯化第55-56页
        4.2.3 DA的检测第56页
        4.2.4 选择性探究第56页
        4.2.5 实际样本中DA的检测第56页
        4.2.6 细胞毒性测试第56-57页
        4.2.7 细胞成像第5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7-65页
        4.3.1 氮掺杂碳点的结构表征第57-58页
        4.3.2 氮掺杂碳点的光学性质研究第58-59页
        4.3.3 传感机理研究第59-60页
        4.3.4 DA的检测第60-62页
        4.3.5 特异性考察第62-63页
        4.3.6 实际样本中DA的检测第63页
        4.3.7 细胞毒性研究第63-64页
        4.3.8 细胞成像研究第64-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5.1 结论第66-67页
    5.2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8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IS的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技术与应用--以灌云县大伊山片区为例
下一篇:基于特征雨型的山洪灾害雨量预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