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技术与应用--以灌云县大伊山片区为例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 1.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8-21页 |
| 1.2.1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1.2.3 篇章结构 | 第20-21页 |
| 1.2.4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1.2.5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 1.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第21-24页 |
| 1.3.1 研究区域 | 第21-23页 |
| 1.3.2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研究综述 | 第24-48页 |
| 2.1 基本概念与相关原理 | 第24-27页 |
| 2.1.1 建筑高度控制 | 第24页 |
| 2.1.2 地理信息系统 | 第24-25页 |
| 2.1.3 视觉原理 | 第25-27页 |
| 2.2 国内外经典控制案例 | 第27-32页 |
| 2.2.1 北京旧城整体保护及其发展 | 第27-28页 |
| 2.2.2 伦敦战略性眺望景观保护 | 第28-29页 |
| 2.2.3 香港城市设计指引 | 第29-30页 |
| 2.2.4 长沙丘陵城市建筑高度控制 | 第30-31页 |
| 2.2.5 西安建筑高度“生长力”评价 | 第31-32页 |
| 2.3 现有控制方法分析 | 第32-35页 |
| 2.3.1 分区控制法 | 第32页 |
| 2.3.2 视线分析控制法 | 第32-33页 |
| 2.3.3 多因子评价控制法 | 第33-34页 |
| 2.3.4 三种方法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 2.4 GIS在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应用 | 第35-45页 |
| 2.4.1 GIS在城市三维模型构建的应用 | 第35-37页 |
| 2.4.2 GIS在现状建筑高度问题分析的应用 | 第37-39页 |
| 2.4.3 GIS在视线分析控制的应用 | 第39-41页 |
| 2.4.4 GIS在多因子评价控制的应用 | 第41-45页 |
| 2.5 现有GIS应用存在的不足 | 第45-48页 |
| 2.5.1 在视点选择中的不足 | 第45-46页 |
| 2.5.2 在景观视线效果实现中的不足 | 第46-47页 |
| 2.5.3 在多因子评价分析中的不足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城市建筑高度影响因子分析 | 第48-61页 |
| 3.1 城市建筑高度及控制现状 | 第48-51页 |
| 3.1.1 城市建筑高度现状 | 第48-49页 |
| 3.1.2 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现状 | 第49-51页 |
| 3.2 城市建筑高度影响因子选择 | 第51-56页 |
| 3.2.1 多案例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3页 |
| 3.2.2 影响因子选择指引 | 第53-54页 |
| 3.2.3 影响因子确定 | 第54-56页 |
| 3.3 城市建筑高度影响因子权重分析 | 第56-61页 |
| 3.3.1 层次分析结构 | 第56-57页 |
| 3.3.2 判断矩阵 | 第57-58页 |
| 3.3.3 层次单排序 | 第58-60页 |
| 3.3.4 一致性检验 | 第60-61页 |
| 第四章 基于GIS的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体系构建 | 第61-86页 |
| 4.1 依据构建 | 第61-63页 |
| 4.1.1 视点选择依据 | 第61页 |
| 4.1.2 天际线控制依据(景观视线效果设定) | 第61-62页 |
| 4.1.3 多因子控制依据 | 第62-63页 |
| 4.2 方法创新 | 第63-67页 |
| 4.2.1 视线分析+多因子评价控制法 | 第63-65页 |
| 4.2.2 反向视域遴选法的创新 | 第65页 |
| 4.2.3 大数据法的应用 | 第65-66页 |
| 4.2.4 空间句法的应用 | 第66-67页 |
| 4.3 技术构建 | 第67-82页 |
| 4.3.1 技术体系 | 第67-68页 |
| 4.3.2 视点选择技术 | 第68-73页 |
| 4.3.3 景观视觉因子评价 | 第73-76页 |
| 4.3.4 历史文化因子评价 | 第76-77页 |
| 4.3.5 生态环境因子评价 | 第77-78页 |
| 4.3.6 土地区位因子评价 | 第78-79页 |
| 4.3.7 道路交通因子评价 | 第79-80页 |
| 4.3.8 公服设施因子评价 | 第80-81页 |
| 4.3.9 多因子综合叠加 | 第81-82页 |
| 4.3.10 分数转换 | 第82页 |
| 4.4 结果校正 | 第82-86页 |
| 4.4.1 视觉因素校正 | 第82-84页 |
| 4.4.2 刚性因素校正 | 第84-85页 |
| 4.4.3 建设潜力因素校正 | 第85-86页 |
| 第五章 灌云县大伊山片区建筑高度控制实践 | 第86-119页 |
| 5.1 案例介绍 | 第86页 |
| 5.2 现状分析 | 第86-88页 |
| 5.2.1 现状城市建筑高度布局 | 第86-88页 |
| 5.2.2 用地控制单元划分 | 第88页 |
| 5.3 高度控制 | 第88-119页 |
| 5.3.1 视点选择 | 第88-96页 |
| 5.3.2 综合评价 | 第96-117页 |
| 5.3.3 结果校正 | 第117-11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9-121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119页 |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
| 致谢 | 第126-128页 |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