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信息的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评价
|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16-26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8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 2.1.3 气候条件 | 第17-18页 |
| 2.1.4 植被与土壤 | 第18页 |
| 2.1.5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页 |
| 2.2 数据源与预处理 | 第18-26页 |
| 2.2.1 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源与预处理 | 第18-22页 |
| 2.2.2 MODIS和AVHRR遥感数据源 | 第22-25页 |
| 2.2.3 其他数据资料 | 第25-26页 |
| 3 生态结构变化分析 | 第26-48页 |
| 3.1 生态系统遥感分类方法 | 第26-34页 |
| 3.1.1 分类体系确定 | 第26页 |
| 3.1.2 解译标志的建立 | 第26-27页 |
| 3.1.3 面向对象分类 | 第27-31页 |
| 3.1.4 分类精度验证 | 第31-34页 |
| 3.2 生态系统分布状况 | 第34-40页 |
| 3.2.1 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 | 第34-36页 |
| 3.2.2 生态系统变化特征分析 | 第36-40页 |
| 3.3 生态系统转换特征分析 | 第40-43页 |
| 3.4 景观动态分析 | 第43-48页 |
| 3.4.1 景观指数选择 | 第43-44页 |
| 3.4.2 生态系统景观变化特征 | 第44-48页 |
| 4 生态状况指数评价 | 第48-62页 |
| 4.1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 第48-50页 |
| 4.2 生态功能指数动态评价 | 第50-55页 |
| 4.3 生态结构指数动态评价 | 第55-57页 |
| 4.4 生态胁迫指数动态评价 | 第57-58页 |
| 4.5 生态状况调节指标评价 | 第58-62页 |
| 5 生态状况综合评估与保护建议 | 第62-67页 |
| 5.1 生态状况综合评估结果 | 第62-63页 |
| 5.2 生态状况变化趋势分析 | 第63-64页 |
| 5.3 生态状况评价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 5.4 生态状况保护建议 | 第65-6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作者简历 | 第73-7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