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聚合物/黑色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黑色素种类及形成机制第12-16页
        1.2.1 天然黑色素第12-13页
        1.2.2 合成类黑色素第13-16页
    1.3 黑色素的微观形态第16-20页
    1.4 黑色素的性质及应用第20-29页
        1.4.1 光学性质第20-24页
        1.4.2 自由基捕获性能第24-26页
        1.4.3 黑色素的界面粘附机理及应用第26-29页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二章 聚乙烯醇/黑色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紫外线屏蔽性能研究第30-52页
    2.1 引言第30-32页
    2.2 实验部分第32-34页
        2.2.1 主要原料及试剂第32页
        2.2.2 天然真黑色素的提取第32页
        2.2.3 Dpa-s粒子的制备第32页
        2.2.4 Dpa-h粒子的制备第32-33页
        2.2.5 聚乙烯醇/天然黑色素(PVA/SE)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3页
        2.2.6 PVA/Dpa-s及PVA/Dpa-h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3页
        2.2.7 表征方法第33-3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4-50页
        2.3.1 真黑色素的微观形态第34-35页
        2.3.2 真黑色素粒子的紫外吸收性能第35页
        2.3.3 PVA/SE复合材料的紫外线屏蔽性能第35-37页
        2.3.4 PVA/SE复合材料的耐紫外线性能第37-40页
        2.3.5 PVA/SE复合材料的紫外性屏蔽及紫外光稳定机理第40-41页
        2.3.6 Dpa-s及Dpa-h粒子的微观形态第41-44页
        2.3.7 Dpa-s及Dpa-h粒子的红外光谱第44-45页
        2.3.8 Dpa-s及Dpa-h粒子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第45页
        2.3.9 PVA/Dpa-s及PVA/Dpa-h复合材料紫外-可见透射光谱第45-46页
        2.3.10 PVA/Dpa-s及PVA/Dpa-h复合材料的紫外线屏蔽性能第46-48页
        2.3.11 PVA/Dpa-s及PVA/Dpa-h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第48页
        2.3.12 Dpa-h粒子的壁厚对复合材料透明度的影响第48-50页
    2.4 本章结论第50-52页
第三章 聚碳酸酯/黑色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紫外线屏蔽性能研究第52-62页
    3.1 引言第52页
    3.2 实验部分第52-54页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第52页
        3.2.2 天然黑色素的提取第52-53页
        3.2.3 不同粒径类黑色素粒子的制备第53页
        3.2.4 聚碳酸酯/黑色素(PC/melanin)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3页
        3.2.5 表征方法第53-5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4-61页
        3.3.1 天然黑色素的微观形态第54页
        3.3.2 聚碳酸酯/天然黑色素(PC/Natural melanin)复合材料的紫外线屏蔽性能第54-55页
        3.3.3 不同粒径类黑色素纳米粒子的设计第55-56页
        3.3.4 黑色素的红外光谱第56页
        3.3.5 黑色素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第56-57页
        3.3.6 类黑色素粒子的形貌稳定性第57页
        3.3.7 黑色素粒径对复合材料紫外线屏蔽及透明性的影响第57-59页
        3.3.8 PC复合材料的耐紫外线性能第59-61页
    3.4 本章结论第61-62页
第四章 聚氨酯/黑色素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第62-75页
    4.1 引言第62-63页
    4.2 实验部分第63-65页
        4.2.1 主要原料及试剂第63页
        4.2.2 天然真黑色素的提取第63页
        4.2.3 异氰酸酯含量的测定第63-64页
        4.2.4 聚氨酯/黑色素(PU/melanin)复合材料的制备第64-65页
        4.2.5 黑色素-聚氨酯杂化物(melanin-PU)的提取第65页
        4.2.6 表征方法第6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5-74页
        4.3.1 PU及其复合材料的红外分析第65-66页
        4.3.2 PU/melanin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第66-68页
        4.3.3 PU/melanin复合材料的热性能第68-69页
        4.3.4 PU/melanin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行为第69页
        4.3.5 PU/melanin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分析第69-72页
        4.3.6 PU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对比第72-73页
        4.3.7 PU复合材料流变分析第73-74页
    4.4 本章结论第74-75页
第五章 基于类黑色素的仿贝壳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第75-99页
    5.1 引言第75-79页
    5.2 实验部分第79-82页
        5.2.1 主要原料及试剂第79页
        5.2.2 氧化石墨烯(GO)的合成第79-80页
        5.2.3 类黑色素聚多巴胺修饰氧化石墨烯(PDG)的制备第80页
        5.2.4 仿贝壳复合膜(PDG-PVA)的制备第80页
        5.2.5 脲基嘧啶酮(UPy-NCO)的合成第80-81页
        5.2.6 UPy-NCO修饰的PDG(PDG-UPy)组装单元的合成第81页
        5.2.7 超分子自组装制备仿贝壳复合材料第81页
        5.2.8 表征方法第81-8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2-97页
        5.3.1 X射线衍射分析第82页
        5.3.2 红外分析第82-83页
        5.3.3 GO和PDG纳米片的微观形态分析及稳定性第83-84页
        5.3.4 仿贝壳材料的稳定性及组分含量第84-86页
        5.3.5 PDG-PVA仿贝壳材料的微观形态第86页
        5.3.6 PDG-PVA仿贝壳材料的力学性能第86-89页
        5.3.7 PDG-PVA仿贝壳材料的导热性能第89页
        5.3.8 UPy-NCO组装单元的结构及形貌分析第89-93页
        5.3.9 超分子自组装仿贝壳材料的力学性能第93-94页
        5.3.10 促动器温度响应性第94-96页
        5.3.11 促动器的力学性能第96-97页
    5.4 本章结论第97-99页
第六章 基于类黑色素及“机械退火”处理制备聚己内酯纳米复合材料第99-109页
    6.1 引言第99页
    6.2 实验部分第99-101页
        6.2.1 主要原料及试剂第99页
        6.2.2 氧化石墨烯(GO)的合成第99页
        6.2.3 类黑色素修饰氧化石墨烯(PDG)的制备第99-100页
        6.2.4 PCL修饰PDG(PDG-g-PCL)的合成第100页
        6.2.5 PCL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100页
        6.2.6 PCL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退火”处理第100页
        6.2.7 表征方法第100-10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1-108页
        6.3.1 PDG-g-PCL的结构及形貌分析第101-102页
        6.3.2 PCL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第102-103页
        6.3.3 “机械退火”处理对PCL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第103-104页
        6.3.4 “机械退火”处理对纳米片的分散性分析第104-105页
        6.3.5 PCL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行为第105-106页
        6.3.6 “机械退火”对复合材料粘度影响第106-107页
        6.3.7 PCL复合材料的光诱导自修复性能第107-108页
    6.4 本章结论第108-109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09-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1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1-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增强WC-Co硬质合金机理及其在富钙原料制备硬质合金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原子组装的表面纳米结构的构筑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