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基于金属枝晶电极的分形结构固—液界面作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26页
    1.1 引言第10-13页
        1.1.1 分形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1.1.2 分形扩散理论第12-13页
        1.1.3 金属分形生长研究现状第13页
    1.2 固-液界面作用第13-20页
        1.2.1 界面双电层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第14-16页
        1.2.2 固-液界面的电荷产生第16-17页
        1.2.3 固-液界面摩擦作用第17-18页
        1.2.4 固-液界面主要研究方法第18-20页
    1.3 摩擦纳米发电技术研究现状第20-24页
        1.3.1 摩擦纳米发电器件的提出及原理第20-21页
        1.3.2 摩擦纳米发电器件种类第21-23页
        1.3.3 摩擦纳米发电材料的研究现状第23-24页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4-26页
        1.4.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2 创新点第25-26页
2 实验部分第26-34页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第26-27页
        2.1.1 实验材料第26页
        2.1.2 实验试剂第26-27页
        2.1.3 实验仪器第27页
    2.2 金属分形电极的制备第27-29页
        2.2.1 纤维基分形枝晶电极的制备第28页
        2.2.2 平板及网状基分形枝晶电极的制备第28-29页
        2.2.3 基于PTFE薄膜沉积的分形结构复合电极的制备第29页
    2.3 摩擦纳米发电织物的制备第29-30页
    2.4 分析及测试第30-34页
        2.4.1 结构形貌表征第30-32页
        2.4.2 摩擦电效应分析第32-34页
3 新型金属枝晶结构复合电极材料第34-48页
    3.1 反应装置搭建及优化第34-36页
    3.2 分形结构金属电极生长工艺优化第36-41页
        3.2.1 反应电压对金属枝晶结构的影响第36-38页
        3.2.2 反应时间对金属枝晶结构的影响第38-40页
        3.2.3 基底结构对分形生长工艺的影响第40-41页
    3.3 具有高摩擦电输出性能的复合电极结构优化第41-45页
        3.3.1 枝晶电极的枝晶高度对摩擦电信号的影响第41-42页
        3.3.2 枝晶电极的分形维数对摩擦电信号的影响第42-43页
        3.3.3 PTFE纳米线的结构对摩擦电信号的影响第43-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8页
4 分形结构电极界面摩擦电输出与流体状态的关系第48-56页
    4.1 基于分形结构电极的固液摩擦电信号解析第48-52页
        4.1.1 固-液界面摩擦电信号特征第48-49页
        4.1.2 分形结构电极对摩擦电输出的增强作用第49-50页
        4.1.3 直流和交流电信号成因分析第50-52页
    4.2 流体状态对摩擦电信号的影响第52-54页
        4.2.1 流速对摩擦电信号的影响第52-53页
        4.2.2 加速度对摩擦电信号的影响第53页
        4.2.3 不同理想流型下摩擦电信号第53-54页
    4.3 基于摩擦电信号的分形界面固-液接触效率研究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5 基于分形增强摩擦效应的浸入式柔性流场传感器第56-66页
    5.1 摩擦纳米发电织物结构优化第56-58页
        5.1.1 不同编织电极对数目对发电性能的影响第56-57页
        5.1.2 不同编织电极对间距对发电性能的影响第57-58页
        5.1.3 不同电极排布方式对发电性能的影响第58页
    5.2 织物传感器应用性能研究第58-62页
        5.2.1 流场运动速度对织物输出特征的影响第58-59页
        5.2.2 流场运动加速度对织物输出特征的影响第59-60页
        5.2.3 流场方向对织物输出特征的影响第60-61页
        5.2.4 流体介质成分对织物输出特征的影响第61-62页
    5.3 发电织物的自充电性能研究第62-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6.1 结论第66页
    6.2 展望第66-68页
致谢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第74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74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比例效应对双键共轭聚合物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
下一篇:碱土金属催化硼氮偶联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