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或地区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目标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2章 中国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概述 | 第14-22页 |
2.1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内涵 | 第14-16页 |
2.1.1 劳动监察权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3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范围 | 第15-16页 |
2.2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原则 | 第16-18页 |
2.2.1 法治与权力制约 | 第16-17页 |
2.2.2 程序正义 | 第17-18页 |
2.2.3 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 | 第18页 |
2.3 中国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现状 | 第18-21页 |
2.3.1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立法方面 | 第18-19页 |
2.3.2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执法方面 | 第19-20页 |
2.3.3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司法方面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我国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22-30页 |
3.1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立法方面 | 第22-25页 |
3.1.1 劳动监察立法中的执法手段规定不足 | 第22-23页 |
3.1.2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受案范围重合 | 第23-25页 |
3.2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执法方面 | 第25-27页 |
3.2.1 劳动监察执法的预防功能未得到体现 | 第25-26页 |
3.2.2 劳动监察执法的权力配置存在问题 | 第26-27页 |
3.3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监督方面 | 第27-29页 |
3.3.1 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不力 | 第27-28页 |
3.3.2 我国工会的外部监督缺失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澳门地区劳动监察权的法律运行 | 第30-37页 |
4.1 澳门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背景及可借鉴性分析 | 第30-31页 |
4.1.1 社会经济背景 | 第30页 |
4.1.2 可借鉴性分析 | 第30-31页 |
4.2 澳门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立法方面 | 第31-34页 |
4.2.1 立法层级高,法律体系完整 | 第31-32页 |
4.2.2 立法中的执法手段内容丰富 | 第32-34页 |
4.3 澳门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执法方面 | 第34-35页 |
4.3.1 执法范围分工明确 | 第34-35页 |
4.3.2 执法程序衔接顺畅 | 第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5章 中国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完善 | 第37-44页 |
5.1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立法方面 | 第37-40页 |
5.1.1 在立法中丰富对执法手段的规定 | 第37-38页 |
5.1.2 在法律规定上厘清与劳动仲裁的关系 | 第38-40页 |
5.2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执法方面 | 第40-41页 |
5.2.1 建立劳动监察执法的预警机制 | 第40页 |
5.2.2 优化劳动监察执法的权力配置 | 第40-41页 |
5.3 劳动监察权法律运行的监督方面 | 第41-43页 |
5.3.1 重构内部监督中的行政管理体制 | 第41-42页 |
5.3.2 加强外部监督中的工会监督力度 | 第42-4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