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聚合物驱 | 第9-10页 |
1.2 耐温抗盐聚合物 | 第10-14页 |
1.2.1 与耐温抗盐单体共聚改性 | 第10-11页 |
1.2.2 与两性单体共聚改性 | 第11-12页 |
1.2.3 分子复合型聚合物 | 第12页 |
1.2.4 与疏水单体共聚改性 | 第12-13页 |
1.2.5 梳形聚合物 | 第13-14页 |
1.3 热致缔合聚合物 | 第14-20页 |
1.3.1 温敏性聚合物的种类 | 第15-16页 |
1.3.2 热致缔合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6-18页 |
1.3.3 针对三次采油用热致缔合聚合物的开发 | 第18-20页 |
1.4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1.4.1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温敏性共聚物P(DMA-co-DAAM)的合成与热缔合行为研究 | 第23-37页 |
2.1 前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2.2.1 主要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4页 |
2.2.2 P(DMA-co-DAAM)的合成 | 第24-25页 |
2.2.3 核磁共振氢谱 | 第25页 |
2.2.4 元素分析 | 第25页 |
2.2.5 凝胶渗透色谱 | 第25页 |
2.2.6 变温紫外 | 第25页 |
2.2.7 动态光散射 | 第25页 |
2.2.8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 | 第25-26页 |
2.2.9 变温核磁共振氢谱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6页 |
2.3.1 共聚物P(DMA-co-DAAM)的结构表征 | 第26-27页 |
2.3.2 共聚物P(DMA-co-DAAM)水溶液的热缔合行为 | 第27-31页 |
2.3.3 P(DMA-co-DAAM)水溶液LCST温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1-35页 |
2.3.4 P(DMA-co-DAAM)热缔合行为机理分析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热致缔合聚合物HPAM-g-P(DMA-co-DAAM)的合成及其溶液性能研究 | 第37-65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41页 |
3.2.1 主要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7-38页 |
3.2.2 热致缔合聚合物HPAM-g-P(DMA-co-DAAM)的合成 | 第38-39页 |
3.2.3 聚合物的表征 | 第39-40页 |
3.2.4 稳态流变性能 | 第40页 |
3.2.5 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 | 第40页 |
3.2.6 变温核磁 | 第40-41页 |
3.2.7 动态流变性能 | 第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63页 |
3.3.1 热致缔合聚合物HPAM-g-P(DMA-co-DAAM)的合成 | 第41-43页 |
3.3.2 HPAM-g-P(DMA-co-DAAM)与HPAM增粘性能对比研究 | 第43-48页 |
3.3.3 HPAM-g-P(DMA-co-DAAM)热增粘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8-56页 |
3.3.4 热致缔合聚合物的热增粘机理 | 第56-60页 |
3.3.5 变温过程中热致缔合聚合物的粘弹性能 | 第60-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5-67页 |
4.1 结论 | 第65-66页 |
4.2 建议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