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试验与检验论文

基于附加质量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第9-13页
        1.2.1 基于动力指纹的损伤识别第9-11页
        1.2.2 基于小波分析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1页
        1.2.3 基于模型修正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1-12页
        1.2.4 基于数据融合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2-13页
    1.3 结构损伤识别亟待解决的问题第13页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3-14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4-16页
2 基于附加移动质量的结构损伤快速定位方法第16-37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移动质量的检测方法第16-19页
        2.2.1 基本原理第16-17页
        2.2.2 质量块重量对固有频率的影响第17-19页
    2.3 基于曲率模态的损伤识别第19-23页
        2.3.1 曲率模态的获取方法第19页
        2.3.2 数值模拟第19-23页
    2.4 基于平稳小波分析的损伤识别第23-27页
        2.4.1 小波的定义第24页
        2.4.2 平稳小波变换第24-25页
        2.4.3 小波函数选取第25页
        2.4.4 数值模拟第25-27页
    2.5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结构损伤识别第27-36页
        2.5.1 位移模态的识别第28-29页
        2.5.2 模态应变能的损伤识别方法第29-31页
        2.5.3 模型缩聚第31-33页
        2.5.4 数值模拟第33-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基于附加移动质量的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第37-64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基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模型第37-39页
        3.2.1 数据级融合的损伤识别模型第38页
        3.2.2 特征级融合的损伤识别模型第38-39页
        3.2.3 决策级融合的损伤识别模型第39页
    3.3 证据理论第39-43页
        3.3.1 证据理论的基本定义第40-42页
        3.3.2 证据理论的组合规则第42-43页
    3.4 基于证据理论的损伤识别方法第43-47页
    3.5 数值模拟第47-63页
        3.5.1 简支梁的数值模拟第47-52页
        3.5.2 连续梁的数值模拟第52-57页
        3.5.3 大跨桥梁的数值模拟第57-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4 基于附加移动质量结构损伤识别的试验验证第64-84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试验设备和试验过程第64-69页
        4.2.1 试验设备第64-66页
        4.2.2 试验过程第66-67页
        4.2.3 试验数据处理第67-68页
        4.2.4 结构频率信息的识别第68-69页
    4.3 悬臂梁试验第69-76页
        4.3.1 试验模型及模态分析第69-71页
        4.3.2 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损伤识别第71-73页
        4.3.3 基于多模型结构的损伤识别第73-76页
    4.4 简支梁试验第76-83页
        4.4.1 试验模型及模态分析第76-78页
        4.4.2 损伤识别第78-83页
    4.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5.1 结论第84-85页
    5.2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90-91页
致谢第91-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早龄期混凝土热力学性能的细观数值模拟
下一篇:持载与环境共同作用下CFRP加固高强混凝土梁耐久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