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铲斗与土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1 绪论 | 第7-16页 | 
| 1.1 引言 | 第7-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1.2.1 挖掘机工作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2.2 挖掘机挖掘阻力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3 离散单元法模拟挖掘阻力的发展 | 第12-13页 | 
| 1.3 研究价值与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 1.3.2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14-16页 | 
| 2 离散单元法与颗粒离散元(PFC) | 第16-32页 | 
| 2.1 离散单元法的发展与应用 | 第16-18页 | 
| 2.1.1 离散单元法的发展 | 第16-17页 | 
| 2.1.2 离散单元法的应用 | 第17-18页 | 
| 2.2 颗粒离散元(PFC) | 第18-21页 | 
| 2.2.1 离散单元法的求解与分类 | 第18-19页 | 
| 2.2.2 颗粒离散元的基本特点 | 第19-20页 | 
| 2.2.3 颗粒离散元的基本思想 | 第20-21页 | 
| 2.2.4 颗粒离散元与其他传统数值方法的比较 | 第21页 | 
| 2.3 颗粒离散元的基本理论 | 第21-32页 | 
| 2.3.1 颗粒离散元的基本假定 | 第21-22页 | 
| 2.3.2 颗粒离散元的计算原理 | 第22-23页 | 
| 2.3.3 颗粒离散元的基本理论 | 第23-27页 | 
| 2.3.4 颗粒离散元的接触本构模型 | 第27-32页 | 
| 3 挖掘机铲斗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32-43页 | 
|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2-38页 | 
| 3.1.1 挖掘机铲斗的模拟 | 第32-34页 | 
| 3.1.2 挖掘物料的模拟 | 第34-35页 | 
| 3.1.3 接触本构模型 | 第35-37页 | 
| 3.1.4 物料开挖前的初始形态 | 第37页 | 
| 3.1.5 铲斗的挖掘轨迹 | 第37-38页 | 
| 3.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 3.2.1 铲斗的载荷谱 | 第38-40页 | 
| 3.2.2 斗内物料的质量变化曲线 | 第40页 | 
| 3.2.3 铲斗的做功 | 第40-41页 | 
| 3.2.4 铲斗斗齿的受力 | 第41页 | 
| 3.3 小结 | 第41-43页 | 
| 4 挖掘机载荷谱的影响因素 | 第43-60页 | 
| 4.1 斗齿数量对挖掘机载荷谱的影响 | 第43-49页 | 
| 4.1.1 不同斗齿数量的铲斗模型 | 第44-45页 | 
| 4.1.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4.2 挖掘轨迹对挖掘机载荷谱的影响 | 第49-57页 | 
| 4.2.1 挖掘轨迹的分类 | 第49-51页 | 
| 4.2.2 3组挖掘轨迹的作业过程 | 第51-54页 | 
| 4.2.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 4.3 小结 | 第57-60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5.1 结论 | 第60-61页 | 
|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