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泥炭沼泽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2.1 泥炭沼泽土壤剖面 | 第14页 |
1.2.2 泥炭沼泽分类 | 第14页 |
1.2.3 泥炭沼泽生态功能 | 第14-15页 |
1.3 氮输入对泥炭沼泽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3.1 氮输入对泥炭沼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2 氮输入对泥炭沼泽甲烷排放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3 氮输入对泥炭沼泽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 碳氮转化相关土壤微生物研究概况 | 第18-28页 |
1.4.1 产甲烷菌 | 第19-21页 |
1.4.2 甲烷氧化菌 | 第21-24页 |
1.4.3 氨氧化菌 | 第24-26页 |
1.4.4 氮输入对泥炭沼泽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26-28页 |
1.5 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 | 第28-31页 |
1.5.1 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 | 第28-30页 |
1.5.2 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1.6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氮输入对泥炭沼泽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4-56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2.2.1 研究区概况 | 第34-35页 |
2.2.2 样方设置及样品采集 | 第35-36页 |
2.2.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36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36-38页 |
2.4 结果 | 第38-54页 |
2.4.1 土壤温度季节与剖面变化 | 第38页 |
2.4.2 土壤剖面含水量季节变化 | 第38-40页 |
2.4.3 土壤剖面pH值季节变化 | 第40-42页 |
2.4.4 土壤剖面有机碳季节变化 | 第42-44页 |
2.4.5 土壤剖面全氮季节变化 | 第44-46页 |
2.4.6 土壤剖面碳氮比季节变化 | 第46-48页 |
2.4.7 土壤剖面铵态氮季节变化 | 第48-50页 |
2.4.8 土壤剖面硝态氮季节变化 | 第50-52页 |
2.4.9 土壤剖面亚硝态氮季节变化 | 第52-54页 |
2.5 讨论 | 第54-55页 |
2.6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氮输入对泥炭沼泽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56-71页 |
3.1 引言 | 第5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3.2.1 土壤样品采集 | 第56页 |
3.2.2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 第56页 |
3.2.3 土壤剖面气体浓度测定 | 第56-58页 |
3.2.4 地表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测定 | 第58-59页 |
3.3 气体浓度测定与计算 | 第59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59-60页 |
3.5 结果 | 第60-67页 |
3.5.1 不同剖面深度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季节变化 | 第60-63页 |
3.5.2 地表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季节变化 | 第63-66页 |
3.5.3 土壤增温潜势季节变化 | 第66-67页 |
3.6 讨论 | 第67-69页 |
3.6.1 氮输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 第67-68页 |
3.6.2 氮输入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 第68页 |
3.6.3 氮输入对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 第68-69页 |
3.6.4 氮输入对泥炭沼泽土壤增温潜势的影响 | 第69页 |
3.7 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氮输入对泥炭沼泽土壤碳氮转化相关微生物的影响 | 第71-94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4.2.1 土壤样品采集 | 第72页 |
4.2.2 理化指标测定 | 第72页 |
4.2.3 高通量测序 | 第72-73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73页 |
4.3 结果 | 第73-87页 |
4.3.1 土壤理化性质 | 第73页 |
4.3.2 古菌群落多样性 | 第73-75页 |
4.3.3 古菌群落结构 | 第75-77页 |
4.3.4 产甲烷菌群落结构 | 第77-78页 |
4.3.5 碳氮转化相关古菌菌群 | 第78-79页 |
4.3.6 环境因子与古菌群落 | 第79页 |
4.3.7 细菌群落多样性 | 第79-82页 |
4.3.8 细菌群落结构 | 第82-84页 |
4.3.9 好氧甲烷氧化菌群落 | 第84-85页 |
4.3.10 碳氮转化相关细菌菌群 | 第85-86页 |
4.3.11 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 | 第86-87页 |
4.4 讨论 | 第87-92页 |
4.4.1 氮输入对古菌群落的影响 | 第87-90页 |
4.4.2 氮输入对细菌群落的影响 | 第90-92页 |
4.5 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氮添加对泥炭沼泽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的影响 | 第94-104页 |
5.1 引言 | 第94-9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5-97页 |
5.2.1 土壤样品采集 | 第95页 |
5.2.2稳定同位素示踪实验 | 第95-96页 |
5.2.3 指标测定 | 第96页 |
5.2.4 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反应速率和甲烷氧化量计算 | 第96-97页 |
5.2.5 数据分析 | 第97页 |
5.3 结果 | 第97-101页 |
5.3.1 理化性质 | 第97-98页 |
5.3.2 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发生证据 | 第98-100页 |
5.3.3 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反应速率 | 第100-101页 |
5.4 讨论 | 第101-102页 |
5.4.1 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反应发生证据 | 第101页 |
5.4.2 氮输入对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5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4-10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6-107页 |
6.3 创新点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9页 |
后记 | 第129-130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