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1.2.1 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农产品多环芳烃污染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3 公路沿线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2.4 多环芳烃源解析研究 | 第22-25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4 创新点 | 第28页 |
1.5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28-2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 第29-45页 |
2.1 理论基础与数据收集 | 第29-40页 |
2.1.1 环境风险评价理论 | 第29-32页 |
2.1.2 研究区概况 | 第32-35页 |
2.1.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35-4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40-45页 |
2.2.1 多环芳烃的污染评价方法 | 第40-43页 |
2.2.2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第43-45页 |
第3章 公路沿线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 第45-70页 |
3.1 长春市区公路沿线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与来源 | 第45-55页 |
3.1.1 多环芳烃的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 | 第45-49页 |
3.1.2 多环芳烃的组分特征 | 第49-50页 |
3.1.3 多环芳烃的来源分析 | 第50-55页 |
3.2 德惠市主要公路沿线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与来源 | 第55-66页 |
3.2.1 多环芳烃的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 | 第55-60页 |
3.2.2 京哈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 第60-61页 |
3.2.3 多环芳烃的组分特征 | 第61-63页 |
3.2.4 多环芳烃的来源分析 | 第63-66页 |
3.3 土壤多环芳烃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66-68页 |
3.4 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公路沿线玉米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 第70-100页 |
4.1 长春市区公路沿线玉米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与来源 | 第70-77页 |
4.1.1 多环芳烃的总量特征及空间分布 | 第70-73页 |
4.1.2 多环芳烃的组分特征 | 第73-74页 |
4.1.3 多环芳烃的来源分析 | 第74-77页 |
4.2 德惠市主要公路沿线玉米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与来源 | 第77-96页 |
4.2.1 多环芳烃的总量特征及空间分布 | 第77-80页 |
4.2.2 京哈高速公路两侧玉米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 第80-81页 |
4.2.3 多环芳烃的组分特征 | 第81-82页 |
4.2.4 多环芳烃的来源分析 | 第82-86页 |
4.2.5 玉米叶片中多环芳烃的总量特征及空间分布 | 第86-89页 |
4.2.6 京哈高速公路两侧玉米叶片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 第89-90页 |
4.2.7 多环芳烃的组分特征 | 第90-92页 |
4.2.8 玉米叶片中多环芳烃的来源 | 第92-95页 |
4.2.9 玉米叶片中多环芳烃与玉米叶绿素的相关性 | 第95-96页 |
4.3 玉米生物富集因子 | 第96-98页 |
4.4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5章 公路沿线农田土壤和玉米多环芳烃综合风险评价 | 第100-124页 |
5.1 长春市区公路沿线农田土壤和玉米多环芳烃风险评价 | 第100-111页 |
5.1.1 长春市区公路沿线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生态风险评价 | 第100-103页 |
5.1.2 长春市区公路沿线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健康风险评价 | 第103-109页 |
5.1.3 长春市区公路沿线玉米中多环芳烃健康风险评价 | 第109-111页 |
5.2 德惠市主要公路沿线农田土壤和玉米多环芳烃风险评价 | 第111-121页 |
5.2.1 德惠市主要公路沿线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生态风险评价 | 第111-114页 |
5.2.2 德惠市主要公路沿线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健康风险评价 | 第114-119页 |
5.2.3 德惠市主要公路沿线玉米多环芳烃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第119-121页 |
5.3 小结 | 第121-124页 |
第6章 公路沿线农田多环芳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 第124-127页 |
6.1 完善管理制度 | 第124页 |
6.2 应用污染控制技术 | 第124-126页 |
6.2.1 清洁能源技术 | 第124-125页 |
6.2.2 污染传播控制技术 | 第125页 |
6.2.3 生物修复技术 | 第125-126页 |
6.3 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 第126页 |
6.4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127-13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7-128页 |
7.2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参加科研项目及参编著作情况 | 第144-14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