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制动盘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铁基材料制动盘 | 第10-11页 |
·复合材料制动盘 | 第11-12页 |
·陶瓷材料制动盘 | 第12-13页 |
·蠕墨铸铁的干滑动摩擦性能 | 第13-19页 |
·摩擦二项式定律 | 第13页 |
·影响蠕墨铸铁干滑动摩擦性能的因素 | 第13-15页 |
·改善蠕墨铸铁干滑动摩擦性能的途径 | 第15-19页 |
·仿生耦合理论及其应用 | 第19-24页 |
·仿生学概述 | 第19-20页 |
·自然界中的生物耦合现象 | 第20-22页 |
·仿生耦合理论的提出 | 第22-23页 |
·仿生耦合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设计与制备 | 第26-43页 |
·引言 | 第26页 |
·生物原型的选择 | 第26-27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设计 | 第27-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形态设计 | 第28-29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材料设计 | 第29-30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尺寸和分布设计 | 第30-31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制备 | 第31-39页 |
·激光熔凝处理 | 第31-33页 |
·激光熔覆处理 | 第33-36页 |
·镶铸处理 | 第36-39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微观分析 | 第39-40页 |
·显微组织的观察 | 第39页 |
·物相分析 | 第39页 |
·显微硬度的测量 | 第39-40页 |
·仿生耦合试样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第40-43页 |
·常温摩擦磨损性能 | 第40-41页 |
·高温摩擦磨损性能 | 第41-43页 |
第3章 激光熔凝处理仿生耦合单元体对蠕墨铸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43-66页 |
·引言 | 第43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结构及显微组织分析 | 第43-46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显微硬度 | 第46-47页 |
·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第47-58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尺寸的影响 | 第47-49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形态的影响 | 第49-51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分布间距的影响 | 第51-53页 |
·外加载荷的影响 | 第53-54页 |
·配副材料的影响 | 第54-57页 |
·环境温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磨损形貌分析 | 第58-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激光熔覆处理仿生耦合单元体对蠕墨铸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66-88页 |
·引言 | 第66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结构及显微组织分析 | 第66-72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显微硬度 | 第72-73页 |
·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第73-84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材料的影响 | 第73-76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形态的影响 | 第76-78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分布间距的影响 | 第78-79页 |
·外加载荷的影响 | 第79-81页 |
·配副材料的影响 | 第81-83页 |
·环境温度的影响 | 第83-84页 |
·磨损形貌分析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5章 镶铸处理仿生耦合单元体对蠕墨铸铁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88-107页 |
·引言 | 第88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结构及显微组织分析 | 第88-91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显微硬度 | 第91-92页 |
·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第92-103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尺寸的影响 | 第92-94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形态的影响 | 第94-96页 |
·仿生耦合单元体分布间距的影响 | 第96-97页 |
·外加载荷的影响 | 第97-99页 |
·配副材料的影响 | 第99-101页 |
·环境温度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磨损形貌分析 | 第103-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6章 仿生耦合蠕墨铸铁的磨损机理 | 第107-115页 |
·引言 | 第107页 |
·磨损过程分析 | 第107-110页 |
·不同仿生耦合单元体的磨损模型 | 第110-113页 |
·仿生耦合蠕墨铸铁的耐磨机理分析 | 第11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15-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9-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摘要 | 第133-137页 |
Abstract | 第137-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