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BEPS背景下特别纳税调整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2.1 跨国公司BEPS的概念、特点与具体手段 | 第19-22页 |
2.1.1 跨国公司BEPS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跨国公司BEPS的特点 | 第19-20页 |
2.1.3 跨国公司BEPS的具体手段 | 第20-22页 |
2.2 特别纳税调整管理理论依据 | 第22页 |
2.2.1 税收中性理论 | 第22页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2页 |
2.3 特别纳税调整管理概念和要点 | 第22-23页 |
2.3.1 特别纳税调整管理界定 | 第22-23页 |
2.3.2 特别纳税调整管理事项 | 第23页 |
2.4 特别纳税调整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 第23-27页 |
2.4.1 特别纳税调整方法 | 第23-25页 |
2.4.2 特别纳税调整程序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BEPS背景下中国特别纳税调整管理的实践 | 第28-35页 |
3.1 BEPS项目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3.1.1 BEPS项目在国际上的实施情况 | 第28页 |
3.1.2 BEPS项目提出的基本要求 | 第28-29页 |
3.2 BEPS项目在中国的体现 | 第29-30页 |
3.2.1 中国参与BEPS项目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3.2.2 BEPS项目对中国特别纳税调整管理的影响 | 第30页 |
3.3 中国近年在BEPS背景下特别纳税调整管理的进展 | 第30-32页 |
3.3.1 在特别纳税调整管理政策制定方面 | 第30-31页 |
3.3.2 在特别纳税调整管理政策执行方面 | 第31-32页 |
3.3.3 特别纳税调整管理实施的总体效果 | 第32页 |
3.4 BEPS背景下特别纳税调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3.4.1 管理力度没有跟上跨国企业的BEPS速度 | 第32页 |
3.4.2 信息系统没有完善特别纳税调整数据支持 | 第32-33页 |
3.4.3 机构设置不能适应特别纳税调整案源现状 | 第33页 |
3.4.4 专业素质无法满足特别纳税调整管理需要 | 第33页 |
3.4.5 合作方式没有满足国际情报信息获取需求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BEPS背景下DZ市特别纳税调整实例 | 第35-60页 |
4.1 DZ市近年特别纳税调整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 第35-36页 |
4.1.1 DZ市近年BEPS的体现 | 第35页 |
4.1.2 DZ市近年特别纳税调整成果 | 第35-36页 |
4.2 DZ市特别纳税调整管理案例一:F公司一般贸易转让定价案例 | 第36-46页 |
4.2.1 企业基本情况 | 第36-38页 |
4.2.2 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情况 | 第38-39页 |
4.2.3 调查分析情况 | 第39-44页 |
4.2.4 调整方案选择 | 第44-45页 |
4.2.5 协商谈判情况 | 第45-46页 |
4.2.6 调整结果计算 | 第46页 |
4.2.7 案例总体评价 | 第46页 |
4.3 DZ市特别纳税调整管理案例二:J公司来料加工贸易转让定价案例 | 第46-53页 |
4.3.1 企业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4.3.2 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情况 | 第47-48页 |
4.3.3 调查分析情况 | 第48-51页 |
4.3.4 调整方案选择 | 第51-52页 |
4.3.5 可比企业选取 | 第52页 |
4.3.6 调整结果计算 | 第52-53页 |
4.3.7 案例总体评价 | 第53页 |
4.4 DZ市特别纳税调整管理案例三:K受控外国企业案例 | 第53-55页 |
4.4.1 企业基本情况 | 第53-54页 |
4.4.2 确认过程及结果 | 第54-55页 |
4.4.3 调整方案 | 第55页 |
4.4.4 案例总体评价 | 第55页 |
4.5 DZ市特别纳税调整管理案例四:D公司资本弱化案例 | 第55-58页 |
4.5.1 企业基本情况 | 第55-56页 |
4.5.2 关联方及关联交易情况 | 第56页 |
4.5.3 调查分析情况 | 第56-57页 |
4.5.4 调整方案 | 第57页 |
4.5.5 调整结果 | 第57-58页 |
4.5.6 案例总体评价 | 第58页 |
4.6 管理经验总结及存在不足 | 第58-59页 |
4.6.1 管理经验总结 | 第58页 |
4.6.2 管理存在不足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关于特别纳税调整管理的建议 | 第60-68页 |
5.1 总局层面 | 第60-61页 |
5.1.1 加强实践探索 | 第60页 |
5.1.2 建立系统支撑 | 第60-61页 |
5.1.3 健全机制保障 | 第61页 |
5.1.4 加强国际合作 | 第61页 |
5.2 省局层面 | 第61-65页 |
5.2.1 试行特别纳税调整税源专业化改革 | 第61-63页 |
5.2.2 推动特别纳税调整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63-64页 |
5.2.3 实施特别纳税调整分类风险应对 | 第64-65页 |
5.3 市局层面 | 第65-66页 |
5.3.1 推进机构实体化 | 第65页 |
5.3.2 组建专业化团队 | 第65页 |
5.3.3 强化政策培训 | 第65-66页 |
5.3.4 加强选案分析 | 第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