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土地利用动态模拟与优化配置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土地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土地优化配置的内涵 | 第18-19页 |
·土地优化配置的特征 | 第19-20页 |
·土地优化配置的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3-2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土地优化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土地优化配置的研究趋势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8-34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 第28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8-29页 |
·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29页 |
·内容安排 | 第29-32页 |
·考察路线 | 第32-34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4-41页 |
·自然地理背景 | 第34-38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8-41页 |
·人口增长 | 第39页 |
·经济发展 | 第39-41页 |
第3章 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分析 | 第41-70页 |
·遥感图像的处理 | 第42-44页 |
·数据源 | 第42-43页 |
·空间数据坐标系 | 第43页 |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 | 第43-44页 |
·土地利用分类 | 第44-48页 |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建立 | 第44-45页 |
·土地利用的解译标志 | 第45页 |
·遥感图像分类过程 | 第45-47页 |
·分类结果精度评价 | 第47-48页 |
·分类后处理及制图 | 第48-50页 |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50-63页 |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 第50-53页 |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 | 第53-61页 |
·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坡度变化 | 第61-63页 |
·典型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 | 第63-68页 |
·生态环境脆弱区—长武县 | 第63-65页 |
·城市扩展热点区—长安区 | 第65-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70-80页 |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 第70-71页 |
·景观格局指数模型 | 第71-74页 |
·斑块密度指数(PD) | 第71页 |
·平均斑块分维度(MPFD) | 第71-72页 |
·最大斑块指数(LPI) | 第72页 |
·景观形状指数(LSI) | 第72-73页 |
·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 | 第73页 |
·聚合度指数(AI) | 第73页 |
·蔓延度指数(CONTAG) | 第73-74页 |
·景观分割度指数(LDI) | 第74页 |
·散布与并列指数(IJI) | 第74页 |
·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 | 第74-75页 |
·景观空间格局与动态分析 | 第75-79页 |
·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分析 | 第75-76页 |
·类型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分析 | 第76-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土地利用格局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80-105页 |
·空间自相关 | 第80-85页 |
·Moran′sⅠ指数 | 第81页 |
·空间权重矩阵 | 第81-83页 |
·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 第83-85页 |
·土地利用格局自回归分析 | 第85-86页 |
·空间自回归模型 | 第85-86页 |
·模型检验 | 第86页 |
·影响因子选取和数据处理 | 第86-94页 |
·影响因子的选取 | 第86-87页 |
·空间数据的采集 | 第87页 |
·数据的处理及尺度转换 | 第87-88页 |
·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化 | 第88-91页 |
·自然及可达性因素的处理 | 第91-94页 |
·变量数据的处理 | 第94-96页 |
·空间自回归分析 | 第96-104页 |
·回归分析中变量的共线性问题 | 第96-97页 |
·林地空间自回归分析 | 第97-98页 |
·未利用地空间自回归分析 | 第98页 |
·滩地空间自回归分析 | 第98-99页 |
·草地空间自回归分析 | 第99-100页 |
·水域空间自回归分析 | 第100-101页 |
·耕地空间自回归分析 | 第101-102页 |
·沙地空间自回归分析 | 第102-103页 |
·建设用地空间自回归分析 | 第103页 |
·空间回归分析的残差 | 第103-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关中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105-127页 |
·适宜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 第106-109页 |
·模型概述 | 第106-109页 |
·综合评价模型 | 第10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09-115页 |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109-110页 |
·评价因子的分级与赋值 | 第110-112页 |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112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12-115页 |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115-120页 |
·耕地适宜性的空间决策分析 | 第115-117页 |
·林地适宜性的空间决策分析 | 第117-118页 |
·草地适宜性的空间决策分析 | 第118-119页 |
·建设用地适宜性的空间决策分析 | 第119-120页 |
·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 第120-121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21-126页 |
·基于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等级 | 第121-122页 |
·基于县域单元的适宜性面积 | 第122-126页 |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7章 基于多层次的关中地区土地优化配置 | 第127-158页 |
·模型选择 | 第127-130页 |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130-134页 |
·模型表达 | 第130-131页 |
·CA特征定义 | 第131页 |
·CA-Markov模型 | 第131-134页 |
·基于CA-MARKOV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 第134-137页 |
·模型的使用 | 第134-137页 |
·结果分析 | 第137页 |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 | 第137-147页 |
·土地优化配置的指导原则 | 第137-138页 |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模型(GLP)的总量控制 | 第138-142页 |
·优化方案的空间布置 | 第142-147页 |
·基于县域单元的土地利用分区 | 第147-156页 |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构建 | 第147-150页 |
·数据标准化和权重的确定 | 第150-151页 |
·综合性指数计算和空间分布格局 | 第151-152页 |
·分区结果分析 | 第152-156页 |
·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8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调控和对策 | 第158-163页 |
·对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的整治 | 第158-159页 |
·加强耕地的整理和改造 | 第159-160页 |
·实行多层次的土地利用优化 | 第160页 |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土地优化相结合 | 第160-161页 |
·针对不同的自然区域采取相应的措施 | 第161-162页 |
·循序渐进地实施土地优化配置 | 第162页 |
·加强人口数的控制 | 第162-163页 |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63-167页 |
·主要结论 | 第163-16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65-166页 |
·问题讨论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7页 |
附录 | 第177-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