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磁性纳米材料的肿瘤热疗研究 | 第15-26页 |
1.2.1 磁致热疗的产热机制 | 第15-17页 |
1.2.2 磁致热疗的工作原理与仪器 | 第17-18页 |
1.2.3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的磁致热疗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1.2.3.1 磁致热疗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1.2.3.2 掺杂型铁氧体磁性纳米材料作为磁性介质的应用 | 第21-23页 |
1.2.3.3 载药磁性复合纳米材料作为磁性介质的应用 | 第23-26页 |
1.3 银纳米材料的治疗性能研究 | 第26-30页 |
1.3.1 Ag纳米颗粒诱导的细胞毒性机制 | 第26-27页 |
1.3.2 在微生物感染治疗上的应用 | 第27-28页 |
1.3.3 在癌症治疗上的应用 | 第28-30页 |
1.4 Fe_3O_4/Ag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研究 | 第30-36页 |
1.4.1 Fe_3O_4/Ag复合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 | 第30-33页 |
1.4.1.1 一锅法 | 第30-31页 |
1.4.1.2 原位还原法 | 第31-32页 |
1.4.1.3 种子法 | 第32页 |
1.4.1.4 静电作用法 | 第32-33页 |
1.4.1.5 胶束法 | 第33页 |
1.4.2 Fe_3O_4/Ag复合纳米结构的生物医学研究进展 | 第33-36页 |
1.4.2.1 抗菌活性 | 第33-34页 |
1.4.2.2 光学特性 | 第34-35页 |
1.4.2.2.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 | 第34页 |
1.4.2.2.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 | 第34页 |
1.4.2.2.3 光学成像 | 第34-35页 |
1.4.2.3 电化学特性 | 第35-36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6-4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37-38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Fe_3O_4/Ag复合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 | 第40-66页 |
2.1 引言 | 第40-42页 |
2.1.1 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经典制备方法 | 第40-41页 |
2.1.2 银纳米颗粒的经典制备方法 | 第41页 |
2.1.3 Fe_3O_4/Ag复合纳米结构的构建思路 | 第41-42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2-4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2.3 Fe_3O_4/Ag复合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与表征 | 第44-60页 |
2.3.1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4-46页 |
2.3.1.1 油相Fe_3O_4-OA纳米颗粒制备方法 | 第44-45页 |
2.3.1.2 水相羧端基Fe_3O_4-PAA纳米颗粒制备方法 | 第45页 |
2.3.1.3 核壳型Fe_3O_4@ Ag复合纳米颗粒制备方法 | 第45页 |
2.3.1.4 异聚体型Fe_3O_4-Ag复合纳米颗粒制备方法 | 第45页 |
2.3.1.5 Ag纳米颗粒制备方法 | 第45-46页 |
2.3.1.6 中间产物Fe_3O_4-COOAg纳米颗粒的沉淀-溶解平衡过程 | 第46页 |
2.3.1.7 Fe_3O_4-COOAg纳米颗粒水溶液中游离银离子的测量方法 | 第46页 |
2.3.2 Fe_3O_4-PAA、Fe_3O_4@ Ag、Fe_3O_4-Ag和Ag纳米颗粒的形貌与结构表征332.3.2.1 样品的形貌与结构表征方法 | 第46-49页 |
2.3.2.1 样品的形貌与结构表征方法 | 第46-47页 |
2.3.2.2 铁含量的测量方法 | 第47-48页 |
2.3.2.3 银含量的测量方法 | 第48-49页 |
2.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0页 |
2.3.3.1 形貌可控制备Fe_3O_4/Ag复合纳米结构的合成机制讨论 | 第49-54页 |
2.3.3.2 Fe_3O_4-OA和Fe_3O_4-PAA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54-55页 |
2.3.3.3 Fe_3O_4@Ag和Fe_3O_4-Ag复合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55-59页 |
2.3.3.4 Ag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59-60页 |
2.4 Fe_3O_4@Ag和Fe_3O_4-Ag纳米颗粒的磁学性能研究 | 第60-63页 |
2.4.1 样品的磁性测量方法 | 第60页 |
2.4.2 样品的磁致热升温测量方法 | 第60-61页 |
2.4.3 样品的磁共振成像测试方法 | 第61页 |
2.4.4 结果与讨论 | 第61-63页 |
2.5 Fe_3O_4@Ag和Fe_3O_4-Ag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能研究 | 第63-64页 |
2.5.1 样品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检测方法 | 第63页 |
2.5.2 结果与讨论 | 第63-6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三章 Fe_3O_4/Ag复合纳米结构的体外磁致热疗研究 | 第66-86页 |
3.1 引言 | 第66-67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7-6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7-6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68-69页 |
3.2.3 实验细胞 | 第69页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69-74页 |
3.3.1 样品的纯化方法 | 第69页 |
3.3.2 细胞的培养 | 第69-70页 |
3.3.3 样品的水动力尺寸检测方法 | 第70页 |
3.3.4 样品对细胞活性影响的检测方法 | 第70-71页 |
3.3.5 样品的细胞摄取染色方法 | 第71页 |
3.3.6 不同Fe浓度的样品的细胞摄取定量测量方法 | 第71-72页 |
3.3.7 不同时间点的样品的细胞摄取定量测量方法 | 第72页 |
3.3.8 ACMF对细胞活性影响的检测方法 | 第72页 |
3.3.9 样品的体外磁致热疗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3.3.10 磁致热疗后样品在细胞内定位测定方法 | 第73-74页 |
3.3.11 ACMF对样品的银离子释放影响的测量方法 | 第74页 |
3.3.12 统计学分析 | 第7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74-84页 |
3.4.1 Fe_3O_4/Ag复合纳米结构的稳定性评价 | 第74-76页 |
3.4.2 Fe_3O_4/Ag复合纳米结构的体外细胞实验研究 | 第76-80页 |
3.4.2.1 样品对细胞活性影响的评价 | 第76-78页 |
3.4.2.2 细胞摄取样品的观察和定量测量 | 第78-80页 |
3.4.3 Fe_3O_4/Ag复合纳米结构的体外磁致热疗研究 | 第80-84页 |
3.4.3.1 体外磁致热疗疗效的评价 | 第80-81页 |
3.4.3.2 体外磁致热疗的机制探讨 | 第81-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Fe_3O_4/Ag复合纳米结构的动物体内磁致热疗研究 | 第86-108页 |
4.1 引言 | 第86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6-8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86-8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88-89页 |
4.2.3 实验细胞与动物 | 第89页 |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89-96页 |
4.3.1 样品的纯化方法 | 第89-90页 |
4.3.2 细胞的培养 | 第90页 |
4.3.3 人肝癌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第90页 |
4.3.4 样品在肿瘤组织内分布的MRI测定方法 | 第90页 |
4.3.5 样品的动物体内磁致热疗实验方法 | 第90-92页 |
4.3.6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实验方法 | 第92页 |
4.3.7 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 | 第92-93页 |
4.3.8 组织切片普鲁士蓝染色方法 | 第93页 |
4.3.9 组织切片TUNEL染色方法 | 第93-94页 |
4.3.10 组织切片CD31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 第94-95页 |
4.3.11 统计学分析 | 第95-9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6页 |
4.4.1 Fe_3O_4/Ag复合纳米结构的动物体内磁致热疗方案设计 | 第96-98页 |
4.4.2 Fe_3O_4/Ag复合纳米结构的动物体内磁致热疗研究 | 第98-106页 |
4.4.2.1 动物体内磁致热疗疗效的评价 | 第98-101页 |
4.4.2.2 组织病理学观察与分析 | 第101-10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2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108-110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与申请的专利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