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联合供热系统热源配置优化模型建立 | 第14-23页 |
2.1 供暖热负荷延续时间图 | 第14-18页 |
2.2 联合供热系统能耗模型 | 第18-20页 |
2.2.1 天然气耗量 | 第18-19页 |
2.2.2 电力耗量 | 第19页 |
2.2.3 系统能耗 | 第19-20页 |
2.3 联合供热系统经济模型 | 第20-22页 |
2.3.1 初投资 | 第21页 |
2.3.2 运行费用 | 第21页 |
2.3.3 费用年值 | 第21-22页 |
2.4 联合供热系统约束条件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联合供热系统热源配置优化模型求解 | 第23-39页 |
3.1 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 第23-24页 |
3.1.1 优化问题的分类 | 第23页 |
3.1.2 解最优化问题的方法 | 第23-24页 |
3.2 模糊优选方法求解热源配置优化数学模型 | 第24-35页 |
3.2.1 模糊优选方法介绍 | 第24页 |
3.2.2 电锅炉和燃气锅炉联合供热系统层次模糊优选指标体系 | 第24-26页 |
3.2.3 系统优选指标权重 | 第26-30页 |
3.2.4 相对隶属度 | 第30页 |
3.2.5 目标达成函数建立 | 第30-34页 |
3.2.6 层次模糊优选阈值 | 第34-35页 |
3.3 联合供热系统热源配置优化数学模型求解程序 | 第35-38页 |
3.3.1 热源配置优化数学模型求解流程 | 第35-36页 |
3.3.2 程序结构及功能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工程案例分析 | 第39-58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39-40页 |
4.1.1 建筑概况 | 第39页 |
4.1.2 供热季室内外设计参数 | 第39-40页 |
4.2 热工计算 | 第40-43页 |
4.2.1 热负荷计算 | 第40-42页 |
4.2.2 联合供热系统热负荷延续时间曲线 | 第42-43页 |
4.3 联合供热系统评价指标计算分析 | 第43-47页 |
4.3.1 能耗 | 第43-44页 |
4.3.2 费用年值 | 第44-46页 |
4.3.3 相对优属度 | 第46-47页 |
4.4 以不同目标得出的较优热源配置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47-50页 |
4.4.1 设计阶段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4.4.2 模拟运行阶段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4.5 联合供热系统能源价格敏感性分析 | 第50-57页 |
4.5.1 能源价格对费用年值敏感性分析 | 第50-56页 |
4.5.2 能源价格对联合供热系统热源配置方案的敏感性分析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8-59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