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双掺秸秆灰钢渣绿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4页
        1.1.1 固体废弃物大量堆积亟待处理第10-13页
        1.1.2 急需寻找水泥的替代品第13-14页
        1.1.3 低碳混凝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第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1 秸秆灰物理化学性能研究第16页
        1.3.2 秸秆灰混凝土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1.3.3 钢渣作为掺合料的相关研究第17页
        1.3.4 钢渣混凝土的相关研究第17-18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2章 原材料基本性能及骨料级配试验第20-29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原材料基本性能第20-25页
        2.2.1 水泥第20-21页
        2.2.2 秸秆灰第21-22页
        2.2.3 钢渣第22-23页
        2.2.4 其他第23-25页
    2.3 双掺秸秆灰钢渣绿色混凝土制备工艺第25页
    2.4 钢渣砂级配、粒径优选试验第25-27页
        2.4.1 钢渣砂级配、粒径优选试验第26页
        2.4.2 试验结果分析及结论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双掺秸秆灰钢渣绿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29-42页
    3.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及方法第29页
    3.2 双掺秸秆灰钢渣绿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29-39页
        3.2.1 双掺秸秆灰钢渣绿色混凝土正交试验设计第29-31页
        3.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第31-39页
    3.3 钢渣粉活性激发试验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4章 双掺秸秆灰钢渣绿色混凝土冻融试验研究第42-51页
    4.1 冻融试验步骤及方法第42-44页
        4.1.1 冻融试验步骤第42-43页
        4.1.2 冻融试验结果计算及处理方法第43-44页
    4.2 冻融破坏机理及试验结果分析第44-49页
        4.2.1 破坏机理第44-47页
        4.2.2 钢渣粉掺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第47-48页
        4.2.3 钢渣砂掺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第48-49页
        4.2.4 秸秆灰掺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第49页
    4.3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5章 双掺秸秆灰钢渣绿色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第51-61页
    5.1 引言第51-52页
        5.1.1 SO_4~(2-)的来源第51页
        5.1.2 硫酸盐腐蚀机理第51-52页
    5.2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步骤及方法第52-54页
        5.2.1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步骤第52-53页
        5.2.2 抗硫酸侵蚀试验结果处理方法第53-54页
    5.3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结果分析第54-59页
        5.3.1 表观变化第55-56页
        5.3.2 质量变化第56-58页
        5.3.3 抗压强度变化第58-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6章 双掺秸秆灰钢渣绿色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试验研究第61-71页
    6.1 引言第61-63页
        6.1.1 氯离子来源第61页
        6.1.2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传输机理第61-62页
        6.1.3 氯离子对混凝土结构的危害第62-63页
    6.2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步骤及方法第63-66页
        6.2.1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步骤第63页
        6.2.2 试验结果处理方法第63-66页
        6.2.3 试验结果第66页
    6.3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试验结果分析第66-69页
        6.3.1 秸秆灰掺量对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第66-67页
        6.3.2 钢渣粉掺量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第67-68页
        6.3.3 钢渣砂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第68-69页
    6.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7章 经济及应用分析第71-74页
    7.1 混凝土经济分析第71-72页
    7.2 混凝土应用分析第72页
    7.3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7页
    8.1 结论第74-75页
    8.2 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土房屋可靠性评价和加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电锅炉和燃气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热源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