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CO_2光催化还原 | 第9-12页 |
1.2.1 CO_2光催化还原反应机理 | 第9-10页 |
1.2.2 用于CO_2光催化反应的光催化剂 | 第10-12页 |
1.2.3 CO_2光催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12页 |
1.3 CO_2加氢反应 | 第12-14页 |
1.3.1 比较典型的CO_2加氢反应 | 第12-13页 |
1.3.2 CO_2加氢反应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13-14页 |
1.4 金属有机骨架简介 | 第14-16页 |
1.5 MOF的性能 | 第16-24页 |
1.5.1 气体储存和分离性能 | 第16-17页 |
1.5.2 药物传递性能 | 第17-18页 |
1.5.3 催化性能 | 第18-24页 |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页 |
1.6.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第2章 M@ZIF-8 (M=Au,Au@Ag,Au@PtAg)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_2和催化逆水汽变换反应性能研究 | 第25-60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6-28页 |
2.2.2 实验表征方法及手段 | 第28-29页 |
2.2.3 ZIF-8的合成 | 第29-30页 |
2.2.4 Au NRs、Au@Ag NRs及Au@PtAg NRTs的合成 | 第30页 |
2.2.5 核-壳型复合材料Au@ZIF-8、Au@Ag@ZIF-8及Au@PtAg@ZIF-8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6 光电流测试 | 第31页 |
2.2.7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1-32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50页 |
2.3.1 扫描、透射电镜及相关图像分析 | 第33-44页 |
2.3.2 氮气物理吸附和孔径分析 | 第44-45页 |
2.3.3 粉末X-射线衍射(PXRD)谱图分析 | 第45-47页 |
2.3.4 CO_2吸脱附等温线测试 | 第47页 |
2.3.5 不同催化剂的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 第47-48页 |
2.3.6 不同催化剂的光电流测试分析 | 第48-49页 |
2.3.7 不同样品中金属含量的分析检测 | 第49-50页 |
2.4 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 第50-57页 |
2.4.1 不同催化剂光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评价 | 第50-54页 |
2.4.2 不同催化剂热催化RWGS反应的性能评价 | 第54-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3章 M@DUT-52 (M=Pt/Ag@Au)复合材料的设计研究 | 第60-71页 |
3.1 引言 | 第6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0-62页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0-61页 |
3.2.2 实验表征方法及手段 | 第61页 |
3.2.3 DUT-52的合成 | 第61页 |
3.2.4 Au NPs、Au@Ag NPs及Pt/Ag@Au NRTs的合成 | 第61-62页 |
3.2.5 核-壳型复合材料Pt/Ag@Au@DUT-52的合成 | 第62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3.3.1 扫描、透射电镜及相关图像分析 | 第62-69页 |
3.3.2 粉末X-射线衍射(PXRD)谱图分析 | 第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4.1 结论 | 第71-72页 |
4.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