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与村庄文化变迁--以桂林市永福县麻冲屯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9页 |
第四节 旅游业与乡村文化变迁文献回顾 | 第9-13页 |
第五节 文化变迁理论 | 第13-16页 |
第二章 变迁前的麻冲 | 第16-32页 |
第一节 麻冲概况 | 第16-22页 |
一、方位边界自然环境 | 第16-18页 |
二、族源、聚落形态 | 第18-20页 |
三、物产资源 | 第20-22页 |
第二节 麻冲的交通环境 | 第22-23页 |
一、不通公路的村庄 | 第22页 |
二、两头不见天的“挑夫” | 第22-23页 |
第三节 麻冲的生活方式 | 第23-25页 |
第四节 麻冲的经济收入 | 第25-27页 |
一、贫乏的经济来源 | 第25-27页 |
二、谨慎消费的现实 | 第27页 |
第五节 麻冲的居住环境 | 第27-30页 |
一、就地取材修建房屋 | 第27-29页 |
二、以陶罐为主的家具器皿 | 第29页 |
三、烟熏火烤的厨房 | 第29-30页 |
第六节 麻冲的学校教育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金钟山风景区的开发与麻冲 | 第32-37页 |
第一节 发现“永福岩”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金钟山风景区开发史 | 第33-37页 |
一、初步开发:麻冲的惊醒 | 第34页 |
二、中期开发:麻冲的无奈 | 第34-35页 |
三、大力开发:麻冲的希望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变迁中的麻冲 | 第37-54页 |
第一节 交通的变迁 | 第37-39页 |
一、出山之路的修建 | 第37页 |
二、进村之路的修建 | 第37-39页 |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变迁 | 第39-47页 |
一、驮运方式的变化 | 第39-41页 |
二、现代工具的使用 | 第41-42页 |
三、生计方式的变化 | 第42-47页 |
第三节 经济收入的变迁 | 第47-50页 |
一、增加经济收入的方式 | 第47页 |
二、消费变迁 | 第47-50页 |
第四节 居住条件的变迁 | 第50-51页 |
第五节 教育的变迁 | 第51-54页 |
一、入学年龄的变迁 | 第51-52页 |
二、上学方式的变迁 | 第52页 |
三、对教育投资的增加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变迁原因分析 | 第54-62页 |
第一节 变迁的外部因素 | 第54-59页 |
一、交通的改变 | 第54-56页 |
二、社会环境的改变 | 第56-58页 |
三、文化传播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变迁的内部因素 | 第59-62页 |
一、认知的进步 | 第59-60页 |
二、对旅游文化的认同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语与讨论 | 第6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