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

工程岩体破裂震源机制解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1 震源等效力模型和震源数学描述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2 震源机制解求解方法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3 震源机制解的应用研究进展第16-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第17-20页
第二章 震源机制理论数学表达第20-39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波传播运动的弹性动力学解第20-23页
    2.3 单力模型第23-28页
        2.3.1 单力模型公式推导第23-26页
        2.3.2 单力模型波型辐射花样第26-28页
    2.4 单力偶模型第28-34页
        2.4.1 单力偶模型公式推导第28-32页
        2.4.2 单力偶模型辐射花样第32-34页
    2.5 双力偶模型第34-36页
        2.5.1 双力偶模型公式推导第34页
        2.5.2 双力偶模型辐射花样第34-36页
    2.6 震源等效力模型比较第36-37页
    2.7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震源机制解求解方法第39-60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震源机制解相关概念第39-41页
        3.2.1 断层参数及分类第39-41页
        3.2.2 震源区的应力状态描述第41页
    3.3 P波初动法第41-50页
        3.3.1 P波初动法求解原则第41-42页
        3.3.2 P波初动法求解方法第42页
        3.3.3 P波初动符号的确定第42-43页
        3.3.4 离源角的确定第43-46页
        3.3.5 利用乌尔夫网进行P波初动法参数表示第46-50页
    3.4 P波和S波振幅比法第50-54页
        3.4.1 SV波和P波的垂直分量的振幅比求解震源机制第51-53页
        3.4.2 SH波和P波振幅比求解震源机制第53-54页
    3.5 S波极化的方法第54-57页
        3.5.1 S波极化求解的原理第54-55页
        3.5.2 利用乌尔夫网进行S波极化方法参数表示第55-57页
    3.6 震源机制求解方法比较第57-58页
        3.6.1 P波初动法优点及局限性讨论第57页
        3.6.2 P波和S波振幅比法优点及局限性讨论第57-58页
        3.6.3 S波极化的方法优点及局限性讨论第58页
    3.7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震源机制矩张量理论第60-77页
    4.1 引言第60-61页
    4.2 矩张量基本理论第61-64页
    4.3 矩张量分解方法第64-68页
        4.3.1 标量地震矩第64页
        4.3.2 经典矩张量分解方法第64-67页
        4.3.3 其他矩张量分解方法第67-68页
    4.4 通过矩张量反演震源机制第68-70页
    4.5 矩张量图形表示方法第70-75页
        4.5.1 沙滩球法第70-72页
        4.5.2 哈德森震源类型图法第72-75页
    4.6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工程岩体破裂震源机制解应用研究第77-109页
    5.1 引言第77页
    5.2 工程案例背景第77-88页
        5.2.1 项目概况第77-79页
        5.2.2 微震监测系统布置第79-83页
        5.2.3 案例介绍第83-88页
    5.3 工程岩体破裂震源机制矩张量反演第88-104页
        5.3.1 数据处理及计算过程第88-100页
        5.3.2 工程岩体破裂类型判别第100-104页
    5.4 工程岩体破裂分析第104-108页
        5.4.1 R值对滑坡破坏类型判断分析第104-105页
        5.4.2 定位事件波形分析第105-107页
        5.4.3 T-k参数对滑坡破坏类型判断分析第107页
        5.4.4 M_(DC)剪切分量计算所得震源参数与滑坡现场对比分析第107-108页
    5.5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1页
    6.1 主要结论第109-110页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干湿循环作用下花岗岩残积土边坡模型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下一篇:考虑土—结构动力接触效应的地铁车站抗震时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