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1.3.1 “把关人”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13-21页 |
1.3.2 互联网时代“把关人”理论的发展和改变 | 第21-30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30-3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1.5.1 访谈法 | 第32页 |
1.5.2 观察法 | 第32-33页 |
1.5.3 内容分析法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研究发现 | 第34-62页 |
2.1 “把关”模式趋同于传统“把关”模式 | 第34-37页 |
2.1.1 新媒体工作者“把关”作用并未弱化 | 第34-35页 |
2.1.2 “把关”流程复制报纸“把关”流程 | 第35-37页 |
2.2 主观因素和机构性因素共同影响“把关人” | 第37-46页 |
2.2.1 主观因素对“把关人”的影响 | 第37-41页 |
2.2.2 机构性因素对“把关人”的影响 | 第41-46页 |
2.3 “被把关对象”角色转变,参与把关过程 | 第46-57页 |
2.3.1 “把关人”注重对受众的吸引 | 第47-50页 |
2.3.2 对受众的考量源自“把关人”想象 | 第50-55页 |
2.3.3 “被把关对象”对“把关人”产生实质性影响 | 第55-57页 |
2.4 市场驱动“把关人”新闻选择 | 第57-62页 |
2.4.1 微信公众号比传统媒体更市场化 | 第57-59页 |
2.4.2 为市场最大化吸引受众和广告 | 第59-62页 |
第三章 研究结论 | 第62-65页 |
3.1 把关模式:与传统模式并无太大改变 | 第62页 |
3.2 把关比较:西方研究结论在中国同样适用 | 第62-63页 |
3.3 影响把关:“被把关对象”和市场化因素的影响变得突出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思考与讨论 | 第65-68页 |
4.1 “把关人”仍在想象受众 | 第65-66页 |
4.2 圈层固定,与互联网思维是否相悖 | 第66-67页 |
4.3 琐碎新闻和公众议题之争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研究局限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语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