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视角下农业面源污染规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5页 |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农业面源污染概述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的特性 | 第19-20页 |
一、广泛性 | 第19页 |
二、隐蔽性 | 第19-20页 |
三、不确定性 | 第20页 |
第三节 农业面源污染的类型 | 第20-24页 |
一、化肥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 | 第20-21页 |
二、农药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 | 第21-22页 |
三、畜禽养殖废弃物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 | 第22-23页 |
四、废弃农用资材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法律规制的现状与不足 | 第24-30页 |
第一节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 | 第24-26页 |
一、宪法 | 第24页 |
二、其他法律规范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的不足 | 第26-30页 |
一、立法指导思想落后 | 第26-27页 |
二、法律主体狭隘 | 第27-28页 |
三、立法重复 | 第28页 |
四、法律规定模糊 | 第28-29页 |
五、地方性法规规章缺失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规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法理论基础 | 第30-38页 |
第一节 市场失灵 | 第30-33页 |
一、外部性理论 | 第30-31页 |
二、公有资源理论 | 第31-32页 |
三、信息不对称 | 第32-33页 |
四、农业自身缺陷 | 第33页 |
第二节 政府失灵 | 第33-38页 |
一、激励错位 | 第33-34页 |
二、政府换届周期短 | 第34页 |
三、基层环保执法工作执行难 | 第34-35页 |
四、政府组织体系的不协调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域外农业面源污染法律规制的经验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国外有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 | 第38-43页 |
一、美国 | 第38-40页 |
二、欧盟 | 第40-42页 |
三、日本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域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46页 |
一、建立严密的法律体系 | 第43-44页 |
二、财政政策与法律并举 | 第44-45页 |
三、行政管理机构职责分明 | 第45-46页 |
第五章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法对策 | 第46-58页 |
第一节 建立环境税收制度 | 第46-49页 |
一、完善相关法律 | 第47页 |
二、明确纳税主体 | 第47-48页 |
三、推行税收中性政策 | 第48页 |
四、坚持专款专用原则 | 第48-49页 |
五、制定计税依据 | 第49页 |
第二节 建立绿色农业补贴制度 | 第49-53页 |
一、修订相关法律 | 第51页 |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与比例原则 | 第51-52页 |
三、建立综合性农业补贴体系 | 第52页 |
四、管理农业补贴资金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 第53-56页 |
一、丰富交易模式 | 第54页 |
二、明确交易主体 | 第54-55页 |
三、规制交易程序 | 第55页 |
四、分配排放指标 | 第55-56页 |
第四节 采用经济法对策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意义 | 第56-58页 |
一、有效应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 第56页 |
二、弥补现有法律的不足 | 第56-57页 |
三、破解“双重失灵”困局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