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理论阐述 | 第20-32页 |
第一节 植物新品种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6页 |
一、植物新品种的概念与特征 | 第20-23页 |
二、植物新品种权的概念与特征 | 第23-26页 |
第二节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经济学基础 | 第26-32页 |
一、供需关系理论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二、交易成本理论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设立 | 第28-29页 |
三、制度变迁理论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发展 | 第29-32页 |
第二章 我国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2-38页 |
第一节 我国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现状 | 第32-34页 |
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 第32-33页 |
二、管理体制逐步健全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我国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4-38页 |
一、立法层次低且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4页 |
二、法律规定之间不协调 | 第34-35页 |
三、植物新品种保护范围和权利种类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四、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 第36页 |
五、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存在缺陷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国际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制度比较 | 第38-50页 |
第一节 有关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公约 | 第38-41页 |
一、《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 | 第38-39页 |
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第39-40页 |
三、《生物多样性公约》 | 第40-41页 |
四、《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 | 第41页 |
第二节 世界上主要国家关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立法实践 | 第41-47页 |
一、美国的保护模式 | 第41-43页 |
二、欧洲的保护模式 | 第43-44页 |
三、日本的保护模式 | 第44-45页 |
四、印度的保护模式 | 第45-46页 |
五、评价与分析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国际公约及他国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7-50页 |
一、最大限度契合本国利益是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制度的取向 | 第47页 |
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制度的基础 | 第47-48页 |
三、逐渐与国际接轨是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制度的趋势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我国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 | 第50-58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制度的原则 | 第50-51页 |
一、保护本国利益原则 | 第50页 |
二、利益平衡原则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完善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制度的对策 | 第51-58页 |
一、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体系 | 第51-53页 |
二、构建专利法与专门法双重保护模式 | 第53-54页 |
三、完善配套程序 | 第54-55页 |
四、加强国际合作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