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2.1 ALB系统发展现状 | 第9-13页 |
1.2.2 数据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机载激光测深技术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2.1 系统构成 | 第17-20页 |
2.1.1 系统组成 | 第17页 |
2.1.2 多通道采集 | 第17-19页 |
2.1.3 扫描方式 | 第19-20页 |
2.2 测深原理 | 第20-23页 |
2.2.1 基本原理 | 第20页 |
2.2.2 改进数据处理流程 | 第20-22页 |
2.2.3 水域回波构成分析 | 第22-23页 |
2.2.4 辐射传输模型 | 第23页 |
2.3 实验数据 | 第23-24页 |
2.3.1 实测数据 | 第23-24页 |
2.3.2 模拟数据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基于多通道特征的海陆回波自动分类方法 | 第26-36页 |
3.1 海陆回波波形对比与分析 | 第26-27页 |
3.2 传统海陆分类方法 | 第27-29页 |
3.2.1 影像辅助法 | 第27页 |
3.2.2 DEM辅助法 | 第27-28页 |
3.2.3 多通道回波辅助法 | 第28-29页 |
3.3 基于多通道特征的海陆回波自动分类方法基本原理 | 第29-32页 |
3.3.1 基于近红外通道回波的样本集建立 | 第29-30页 |
3.3.2 多通道特征综合提取 | 第30-32页 |
3.3.3 海陆回波分类 | 第32页 |
3.4 实验与分析 | 第32-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机载激光测深信号检测中波形处理方法的对比研究 | 第36-54页 |
4.1 测深信号检测关键问题分析 | 第36-37页 |
4.2 波形滤波 | 第37-40页 |
4.2.1 平均差平方函数 | 第37页 |
4.2.2 连续小波变换 | 第37-38页 |
4.2.3 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 | 第38页 |
4.2.4 算法性能的对比与实验分析 | 第38-40页 |
4.3 波形去卷积 | 第40-46页 |
4.3.1 去卷积的物理意义 | 第40-41页 |
4.3.2 经典算法原理 | 第41-43页 |
4.3.3 算法性能的对比与实验分析 | 第43-46页 |
4.4 峰值检测 | 第46-48页 |
4.4.1 极大值检测 | 第46-47页 |
4.4.2 一阶导数检测 | 第47页 |
4.4.3 算法性能的对比与实验分析 | 第47-48页 |
4.5 波形分解 | 第48-53页 |
4.5.1 水面和水底回波模型 | 第49页 |
4.5.2 水体后向散射模型 | 第49-50页 |
4.5.3 模型参数求解算法 | 第50-51页 |
4.5.4 模型的对比与实验分析 | 第51-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深度自适应的机载激光测深信号检测方法 | 第54-70页 |
5.1 基本思想 | 第54页 |
5.2 基于波形有效范围的水深估计 | 第54-57页 |
5.3 多通道波形联合逐级检测 | 第57-59页 |
5.4 基于信赖域算法和EFSP模型的波形分解 | 第59-62页 |
5.5 实验与分析 | 第62-68页 |
5.5.1 多通道波形联合逐级检测中阈值TD的设置 | 第62-63页 |
5.5.2 EFSP模型建模实验 | 第63-64页 |
5.5.3 测深信号检测方法对比实验 | 第64-67页 |
5.5.4 点云生成实验 | 第67-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总结 | 第70-71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作者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