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0-11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2 海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1.5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 第11-13页 |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 1.5.2 论文的重点 | 第12页 |
| 1.5.3 论文的难点 | 第12页 |
| 1.5.4 论文的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 1.6 论文的基本框 | 第13-14页 |
| 2 拼布的概述 | 第14-24页 |
| 2.1 拼布艺术的起源 | 第14页 |
| 2.2 国内拼布艺术的发展和现状 | 第14-17页 |
| 2.2.1 我国拼布艺术起源 | 第14-16页 |
| 2.2.2 我国拼布艺术的现状 | 第16-17页 |
| 2.3 国外拼布艺术的发展和现状 | 第17-21页 |
| 2.3.1 西方国家拼布艺术的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 2.3.2 亚洲拼布艺术的发展和现状 | 第20-21页 |
| 2.4 我国拼布与其他国家拼布比较分析 | 第21-24页 |
| 3 杭州城市文化元素概述 | 第24-31页 |
| 3.1 城市文化界定 | 第24-26页 |
| 3.1.1 城市文化定义 | 第24页 |
| 3.1.2 城市文化元素定义 | 第24-25页 |
| 3.1.3 城市文化元素的特征 | 第25-26页 |
| 3.1.4 城市文化元素的作用 | 第26页 |
| 3.2 杭州城市文化元素的内涵 | 第26-28页 |
| 3.2.1 地理环境 | 第26-27页 |
| 3.2.2 历史环境 | 第27页 |
| 3.2.3 宗教信仰 | 第27-28页 |
| 3.2.4 经济产业 | 第28页 |
| 3.3 杭州城市文化元素的表达 | 第28-29页 |
| 3.4 成功运用杭州城市文化元素的案例分析 | 第29-31页 |
| 3.4.1 丝绸设计 | 第29-30页 |
| 3.4.2 礼品设计 | 第30-31页 |
| 4 杭州城市文化元素在拼布艺术的应用研究 | 第31-40页 |
| 4.1 杭州城市文化元素在拼布艺术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2页 |
| 4.2 图案在拼布艺术中的应用分析 | 第32-33页 |
| 4.3 色彩在拼布艺术中的应用分析 | 第33-35页 |
| 4.3.1 杭州城市色彩分析 | 第33页 |
| 4.3.2 拼布中的色彩分析 | 第33-35页 |
| 4.4 材质在拼布艺术中的应用分析 | 第35-36页 |
| 4.4.1 天然纤维材料 | 第35-36页 |
| 4.4.2 人造纤维 | 第36页 |
| 4.5 工艺技法在拼布艺术中的应用分析 | 第36-40页 |
| 5 拼布艺术的创作实践 | 第40-56页 |
| 5.1 《影·杭》设计灵感来源 | 第40页 |
| 5.2 《影·杭》设计的构思阐述 | 第40-44页 |
| 5.2.1 图案创作 | 第40-41页 |
| 5.2.2 图案演变 | 第41页 |
| 5.2.3 色彩选择 | 第41-42页 |
| 5.2.4 面料选择 | 第42-43页 |
| 5.2.5 工艺技法 | 第43-44页 |
| 5.3 城市文化元素在拼布设计中的应用 | 第44-56页 |
| 5.3.1 《影·杭》系列之“城秀” | 第44-49页 |
| 5.3.2 《影·杭》系列之“灵韵” | 第49-54页 |
| 5.3.3 效果展示 | 第54-56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附录A 图片来源说明 | 第59-62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