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不同栽培模式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2 氮肥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3 磷肥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18-19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0-23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3-26页 |
2.3 取样与方法 | 第26-27页 |
2.4 数据计算与处理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的品种筛选 | 第29-35页 |
3.1 水地小麦品种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差异 | 第29-32页 |
3.1.1 产量及其构成差异 | 第29-30页 |
3.1.2 水分利用效率差异 | 第30-31页 |
3.1.3 氮肥生产效率差异 | 第31-32页 |
3.2 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 | 第32-34页 |
3.2.1 产量及其构成差异 | 第32-33页 |
3.2.2 水分利用效率差异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的播种方式研究 | 第35-40页 |
4.1 水地小麦播种方式对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4.1.1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35-36页 |
4.1.2 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6页 |
4.1.3 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 旱地小麦播种方式对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7-39页 |
4.2.1 对产量的影响 | 第37页 |
4.2.2 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3 对氮效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40-49页 |
5.1 水地小麦不同施氮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40-45页 |
5.1.1 对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和群体茎蘖的影响 | 第40-42页 |
5.1.2 对花后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5.1.3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44-45页 |
5.2 旱地小麦不同施氮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45-48页 |
5.2.1 对拔节期和开花期分蘖数和干物质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5.2.2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46-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氮肥对冬小麦土壤水分积累和消耗的影响 | 第49-65页 |
6.1 水地小麦不同施氮量对0-200 cm土壤水分积累和消耗的影响 | 第49-57页 |
6.1.1 对各生育时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 第49-53页 |
6.1.2 对各生育阶段0-200 cm土壤消耗的影响 | 第53页 |
6.1.3 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3-57页 |
6.2 旱地小麦不同施氮量对0-300 cm土壤水分积累和消耗的影响 | 第57-64页 |
6.2.1 对各生育时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6.2.2 对各生育时期0-300 cm各土层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 第58-63页 |
6.2.3 对0-200 cm和200-300 cm土壤消耗的影响 | 第63页 |
6.2.4 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氮肥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65-84页 |
7.1 水地小麦不同施氮量对植株氮素吸收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65-75页 |
7.1.1 对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65页 |
7.1.2 对各生育阶段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65-69页 |
7.1.3 对花前氮素运转和花后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69-71页 |
7.1.4 对氮效率的影响 | 第71-73页 |
7.1.5 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7.1.6 花后氮素吸收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 | 第74页 |
7.1.7 80-200 cm土壤水分与花后氮素吸收的相关性 | 第74-75页 |
7.2 旱地小麦不同施氮量对植株氮素吸收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75-83页 |
7.2.1 对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75-76页 |
7.2.2 对各生育阶段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76-78页 |
7.2.3 对花前氮素运转和花后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78-79页 |
7.2.4 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7.2.5 对产量贡献的影响 | 第80-81页 |
7.2.6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7.2.7 花后氮素吸收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 | 第82页 |
7.2.8 200-300cm土壤水分与花后氮素吸收的相关性 | 第82-8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八章 磷肥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 第84-89页 |
8.1 不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84页 |
8.2 不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0-300 cm土壤水分积累和消耗的影响 | 第84-87页 |
8.2.1 对各生育时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 第84-86页 |
8.2.2 对0-300 cm土壤耗水量的影响 | 第86-87页 |
8.3 不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87页 |
8.4 不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产量贡献的影响 | 第87-88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九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9-95页 |
9.1 讨论 | 第89-94页 |
9.2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