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染整工业论文--印花论文

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的制备以及在涤纶免水洗印花中的应用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3页
    引言第13-14页
    1.1 分散染料印花概述第14-15页
    1.2 涂料印花概述第15-16页
    1.3 免水洗印花第16-18页
        1.3.1 免水洗印花的特点第17页
        1.3.2 免水洗印花的原理第17页
        1.3.3 免水洗印花对黏合剂的要求第17-18页
    1.4 黏合剂的发展以及现状第18-19页
    1.5 聚丙烯酸酯类黏合剂的研究现状第19-24页
        1.5.1 聚丙烯酸酯类黏合剂结构的研究第19-20页
        1.5.2 聚丙烯酸酯黏合剂合成工艺的研究第20-22页
        1.5.3 聚丙烯酸酯黏合剂的改性第22-24页
    1.6 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24-27页
        1.6.1 研究意义第24-25页
        1.6.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6.3 研究创新点第26-27页
    参考文献第27-33页
第二章 双乙烯基封端含氟聚硅氧烷的合成及表征第33-42页
    2.1 引言第33-34页
    2.2 实验部分第34-35页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4页
        2.2.2 实验方法第34-35页
        2.2.3 测试及表征第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39页
        2.3.1 含氟聚硅氧烷合成因素对产率的影响第35-37页
        2.3.2 含氟聚硅氧烷的表征第37-39页
        2.3.3 最佳工艺条件对合成不同氟硅摩尔比的含氟聚硅氧烷的适用性第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第三章 含氟聚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第42-55页
    3.1 前言第42-43页
    3.2 实验内容第43-46页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3-44页
        3.2.2 实验方法第44-45页
        3.2.3 测试及表征第45-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53页
        3.3.1 乳液聚合时间的优化第46-47页
        3.3.2 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性能测试第47-49页
        3.3.3 改性聚丙烯酸酯的红外光谱分析第49页
        3.3.4 改性聚丙烯酸酯的热重分析第49-50页
        3.3.5 改性聚丙烯酸酯在免水洗印花中的应用第50-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四章 含氟聚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酸酯印花机理的研究第55-64页
    4.1 引言第55-56页
    4.2 实验部分第56-57页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56页
        4.2.2 实验部分第56页
        4.2.3 测试及表征第56-5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7-62页
        4.3.1 胶膜表面与界面水接触角测试第57-58页
        4.3.2 胶膜XPS分析第58-59页
        4.3.3 胶膜DSC分析第59页
        4.3.4 三种相同染料含量胶膜的表面和界面的K/S值第59-60页
        4.3.5 染料迁移机制第60页
        4.3.6 涤纶印花织物的SEM分析第60-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第五章 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在分散染料免水洗印花中的应用第64-72页
    5.1 引言第64页
    5.2 实验部分第64-65页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64-65页
        5.2.2 实验方法第65页
        5.2.3 测试方法第6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5-69页
        5.3.1 黏合剂用量对涤纶印花织物K/S值和耐干湿摩擦色牢度的影响第65-66页
        5.3.2 焙烘温度对涤纶印花织物K/S值和耐干湿摩擦色牢度的影响第66-67页
        5.3.3 焙烘时间对涤纶印花织物K/S值和耐干湿摩擦色牢度的影响第67-69页
        5.3.4 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印花效果的比较第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72-74页
    6.1 结论第72-73页
    6.2 建议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效带电粒子发生装置的分析设计与优化
下一篇:街谷两侧空间形态对交通污染在相邻街区扩散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