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LED概述 | 第11页 |
1.2 实现白光LED的途径 | 第11-12页 |
1.3 红色荧光粉的分类 | 第12-14页 |
1.4 氮化物红色荧光粉的合成方法 | 第14-15页 |
1.5 选题的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7-20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17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2.3 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17-20页 |
2.3.1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18页 |
2.3.2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第18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18-19页 |
2.3.4 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 | 第19页 |
2.3.5 荧光光谱仪(PL)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不同合成温度对 B~(3+)/Li~+共掺 Ca_2Si_5N_8:Eu~(2+)荧光粉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20-28页 |
3.1 引言 | 第20-21页 |
3.2 样品制备 | 第21页 |
3.3 样品表征 | 第2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21-26页 |
3.4.1 烧结温度对荧光粉物相组成的影响 | 第21-22页 |
3.4.2 1300 ℃烧结温度下B~(3+)/Li~+共掺杂制备产物的物相分析 | 第22-23页 |
3.4.3 1350 ℃烧结温度下B~(3+)/Li~+共掺杂制备产物的物相分析 | 第23页 |
3.4.4 1300 ℃烧结温度下 B~(3+)/Li~+共掺 Ca_2Si_5N_8:Eu~(2+)荧光粉的 TEM 分析 | 第23-24页 |
3.4.5 1350 ℃烧结温度下 B~(3+)/Li~+共掺 Ca_2Si_5N_8:Eu~(2+)荧光粉的 TEM 分析 | 第24-25页 |
3.4.6 1300 ℃和 1350 ℃烧结温度下 B~(3+)/Li~+共掺样品的 SEM 分析 | 第25-2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1300 ℃和 1350 ℃烧结温度下不同 B~(3+)/Li~+共掺量对 Ca_2Si_5N_8:Eu~(2+)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28-47页 |
4.1 引言 | 第28-29页 |
4.2 样品制备 | 第29-30页 |
4.3 样品表征 | 第3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30-45页 |
4.4.1 原料硅粉中的其他元素扩散性分析 | 第30-31页 |
4.4.2 1300 ℃烧结温度下不同B~(3+)/Li~+共掺量制备样品的物相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4.4.3 1350 ℃烧结温度下B~(3+)/Li~+共掺杂制备产物的物相分析 | 第32-34页 |
4.4.4 1300 ℃烧结温度下 B~(3+)/Li~+共掺 Ca_2Si_5N_8:Eu~(2+)荧光粉的 UV-Vis 分析 | 第34-35页 |
4.4.5 1350 ℃烧结温度下 B~(3+)/Li~+共掺 Ca_2Si_5N_8:Eu~(2+)荧光粉的 UV-Vis 分析 | 第35-36页 |
4.4.6 1300 ℃烧结温度下 B~(3+)/Li~+共掺 Ca_2Si_5N_8:Eu~(2+)荧光粉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36-38页 |
4.4.7 1350 ℃烧结温度下 B~(3+)/Li~+共掺 Ca_2Si_5N_8:Eu~(2+)荧光粉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38-41页 |
4.4.8 湿热条件下 B~(3+)/Li~+共掺 Ca_2Si_5N_8:Eu~(2+)荧光粉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41-43页 |
4.4.9 常温空气条件下 B~(3+)/Li~+共掺 Ca_2Si_5N_8:Eu~(2+)荧光粉的耐腐蚀性研究 | 第43-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50页 |
5.1 结论 | 第47-48页 |
5.2 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