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地下水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2.2 井渠结合灌溉措施 | 第14-15页 |
1.3 VISUAL MODFLOW简介 | 第15-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河套灌区概况 | 第19-33页 |
2.1 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2.2 气候条件 | 第20-21页 |
2.3 河流水系 | 第21-22页 |
2.3.1 黄河水系 | 第21页 |
2.3.2 湖泊海子 | 第21-22页 |
2.4 土壤及土地利用 | 第22页 |
2.4.1 土壤类型 | 第22页 |
2.4.2 土地利用 | 第22页 |
2.5 地下水系统特征及分析 | 第22-32页 |
2.5.1 地下水水位特征 | 第22-23页 |
2.5.2 地下水补排特征 | 第23-29页 |
2.5.3 地下水水质分析 | 第29-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VISUAL MODFLOW构建河套灌区地下水数值模型 | 第33-60页 |
3.1 基础资料整理 | 第33页 |
3.2 VISUALMODFLOW地下水模型的构建 | 第33-44页 |
3.2.1 模拟范围及网格剖分 | 第33-34页 |
3.2.2 边界概化 | 第34-37页 |
3.2.3 地下水位及参数初值 | 第37-39页 |
3.2.4 灌溉及降雨入渗 | 第39-41页 |
3.2.5 潜水蒸发 | 第41-43页 |
3.2.6 排水沟设置 | 第43-44页 |
3.2.7 冻融期地下水补排水量的处理 | 第44页 |
3.3 模型率定结果分析与模型验证 | 第44-59页 |
3.3.1 参数率定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3.3.2 地下水流场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3.3.3 地下水位动态比较 | 第47-58页 |
3.3.4 水量均衡分析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灌区实施井渠结合后地下水特征及水资源预测分析 | 第60-80页 |
4.1 井渠结合设定及计算 | 第60-65页 |
4.1.1 地下水可开采区划定 | 第60-61页 |
4.1.2 井渠结合后不同类型区域布置方法 | 第61-62页 |
4.1.3 不同区域单位面积补给量计算 | 第62-63页 |
4.1.4 井渠结合井灌区简化计算及合理性评估 | 第63-65页 |
4.2 井渠结合影响因素分析及方案设计 | 第65-66页 |
4.3 井渠结合井灌区不同方案对比计算 | 第66-70页 |
4.3.1 井渠结合井灌区地下水降深与面积关系 | 第67-68页 |
4.3.2 井渠结合井灌区地下水降深与灌溉定额关系 | 第68-70页 |
4.3.3 河套灌区井渠结合推荐方案 | 第70页 |
4.4 渠灌区节水与井渠结合综合影响分析 | 第70-72页 |
4.5 地下水特征及水资源预测分析 | 第72-78页 |
4.5.1 地下水流场特征 | 第72页 |
4.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 | 第72-75页 |
4.5.3 咸淡水界面移动分析 | 第75页 |
4.5.4 地下水水均衡计算 | 第75-78页 |
4.5.5 节水潜力分析 | 第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模型计算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80-84页 |
5.1 主要分析参数及分析指标 | 第80页 |
5.2 独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80-82页 |
5.3 多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4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84-85页 |
6.3 存在问题及后续研究建议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科研项目参与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