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溶藻微生物分泌的胞外活性物质的研究 | 第9-15页 |
2.溶藻物质的化学结构特征 | 第15页 |
3.微生物溶藻物质的溶藻对象 | 第15-16页 |
4.微生物溶藻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 第16-17页 |
4.1 分离方法 | 第16页 |
4.2 鉴定方法 | 第16-17页 |
5.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6.本文的总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细菌F5-2发酵培养基碳源的优化 | 第19-28页 |
1.材料及方法 | 第19-24页 |
1.1 材料 | 第19-22页 |
1.2 实验流程及方法 | 第22-24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2.1 基于GEN Ⅲ微孔板的碳源筛选 | 第24-25页 |
2.2 基于MSI培养基的碳源筛选 | 第25-26页 |
2.3 碳源浓度的筛选 | 第26页 |
3.讨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细菌F5-2溶藻活性物质粗提 | 第28-33页 |
1.实验流程及方法 | 第28-30页 |
1.1 菌液上清的制备及其溶藻效果 | 第28页 |
1.2 干粉的制备及其溶藻效果 | 第28-29页 |
1.3 萃取剂的选择 | 第29页 |
1.4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2.1 菌液上清与干粉的制备及其溶藻效果 | 第30-31页 |
2.2 萃取剂的选择 | 第31-32页 |
3.讨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柱层析对溶藻活性物质的精提 | 第33-42页 |
1.实验流程及方法 | 第33-36页 |
1.1 光照、溶氧和pH对溶藻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3-34页 |
1.2 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 | 第34-35页 |
1.3 柱层析 | 第35页 |
1.4 菌液上清、萃取、进柱层析后样液的TN和TOC的测定 | 第35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2.1 光照、溶氧和pH对溶藻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36-38页 |
2.2 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 | 第38-39页 |
2.3 柱层析 | 第39-40页 |
2.4 菌液上清、萃取、进柱层析后样液的TN和TOC的测定 | 第40页 |
3.讨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高效液相纯化与制备溶藻物质 | 第42-71页 |
1.实验流程及方法 | 第42-43页 |
1.1 分析型液相条件的摸索 | 第42-43页 |
1.2 活性组分的收集 | 第43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3-69页 |
2.1 HPLC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43-44页 |
2.2 HPLC流动相配比的摸索 | 第44-51页 |
2.3 HPLC流动相pH的摸索 | 第51-64页 |
2.4 活性组分的收集 | 第64-66页 |
2.5 活性组分的初步检测 | 第66-67页 |
2.6 活性组分的梯度洗脱 | 第67-69页 |
3.讨论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细菌F5-2溶藻活性物质的结构解析 | 第71-74页 |
1.实验流程及方法 | 第71页 |
2.结果及分析 | 第71-73页 |
2.1 活性组分的液相质谱联用 | 第71-72页 |
2.2 活性组分的红外分析结果 | 第72-73页 |
3.讨论 | 第73-7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