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的理论争议与实践困惑 | 第8-11页 |
第一节 理论争议 | 第8-9页 |
一、单一法益与复合法益之争 | 第8页 |
二、刑法责难与刑法谦抑性之争 | 第8页 |
三、实质归责与形式归责之争 | 第8-9页 |
第二节 实践困惑 | 第9-11页 |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不严格 | 第9页 |
二、罪责大小衡量标准不一 | 第9-10页 |
三、有无支付力认定较困难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构成要件形式该当性的判断 | 第11-17页 |
第一节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行为主体 | 第11-12页 |
一、行为主体的基础关系 | 第11页 |
二、非法用工主体的刑法责难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行为模式 | 第12-14页 |
一、对“不支付行为”种类的认定 | 第12-13页 |
二、对“被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性质认定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对劳动报酬的认定 | 第14-15页 |
一、非惩罚性收入的采纳 | 第14页 |
二、惩罚性收入的摈弃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对犯罪性质的认定 | 第15-17页 |
一、认定为情节犯符合当今社会立法背景 | 第15页 |
二、认定为情节犯符合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 第15页 |
三、认定为情节犯符合我国刑事立法惯例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违法性的实质认定 | 第17-23页 |
第一节 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双重法益保护认定 | 第17-18页 |
一、立法层面剖析双重法益 | 第17页 |
二、法益源层面剖析双重法益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双重法益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第18-19页 |
一、双重法益保护是科学认定不支付行为实质违法的前提 | 第18-19页 |
二、双重法益保护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 第19页 |
第三节 双重法益立场对不支付行为的实质违法性认定 | 第19-23页 |
一、双重法益保护对支付能力的要求 | 第19-20页 |
二、双重法益视角下对不支付行为的实质违法性判断 | 第20-23页 |
第四章 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罪责归属认定 | 第23-29页 |
第一节 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主观心态的认定 | 第23-25页 |
一、不支付行为的主观心态 | 第23-24页 |
二、不支付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主观心态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与相关犯罪目的 | 第25-26页 |
一、目的犯的否定 | 第25-26页 |
二、主观目的的剖析 | 第26页 |
第三节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违法行为的责任减轻、阻却事由 | 第26-29页 |
一、责任减轻事由 | 第26-27页 |
二、责任阻却事由 | 第27-29页 |
结语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