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筱祥园林设计思想及风格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对象与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孙筱祥的设计生涯 | 第11-14页 |
·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 | 第11-12页 |
·行业经历和设计生涯 | 第12-14页 |
·行业经历 | 第12页 |
·设计生涯 | 第12-13页 |
·获奖情况 | 第13-14页 |
第三章 孙筱祥的设计思想来源 | 第14-28页 |
·中国古典园林 | 第14-16页 |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 第14-15页 |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设计思想和常用手法 | 第15-16页 |
·中国山水画 | 第16-20页 |
·中国山水画特征 | 第16-18页 |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 | 第18-19页 |
·孙筱祥与中国山水画 | 第19-20页 |
·英国自然式风景园 | 第20-23页 |
·不规则化园林时期 | 第20页 |
·庄园化园林时期 | 第20-21页 |
·图画式园林时期 | 第21-22页 |
·自然风景园后期 | 第22-23页 |
·日本园林 | 第23-26页 |
·日本园林概述 | 第23-24页 |
·日本园林的分类 | 第24-25页 |
·日本园林的特点 | 第25-26页 |
·孙筱祥与英国自然式风景园和日本园林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孙筱祥的主要园林综合理论贡献 | 第28-36页 |
·“三境论” | 第28-29页 |
·“三境论”提出的历程 | 第28页 |
·“三境论”内涵 | 第28页 |
·“三境论”意义 | 第28-29页 |
·《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 | 第29-31页 |
·《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编写历程 | 第29-30页 |
·《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 第31-33页 |
·大地规划理论 | 第33-36页 |
第五章 孙筱祥对园林教育的贡献 | 第36-42页 |
·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 | 第36-38页 |
·东西方风景园林学的交流 | 第38-42页 |
第六章 孙筱祥的园林作品分析 | 第42-51页 |
·孙筱祥的园林设计作品的主要特征 | 第42-43页 |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和要素的继承与创新 | 第42页 |
·园林空间丰富多变 | 第42-43页 |
·注重生态保护和植物设计 | 第43页 |
·孙筱祥的园林设计作品经典案例介绍与分析 | 第43-51页 |
·公园规划与设计 | 第43-49页 |
·植物园规划与设计 | 第49-51页 |
第七章 孙筱祥的园林设计总结 | 第51-55页 |
·设计风格概述 | 第51页 |
·常用设计手法 | 第51-55页 |
·用中国画论指导园林设计 | 第51-52页 |
·善于运用调和与对比统一的布局原理 | 第52-53页 |
·场所文脉的联结与转换 | 第53页 |
·紧紧抓住色、光、声等要素 | 第53-5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继承与创新 | 第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1、主要文献调查统计 | 第57-60页 |
2、主要项目调查统计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