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解析及其保护更新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23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第12-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既往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常熟市概况 | 第19-20页 |
·地理位置与行政划分 | 第19-20页 |
·市域历史与特色 | 第20页 |
·常熟古村落概况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2.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9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的自然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自然地形、地貌 | 第23-24页 |
·农田耕地 | 第24-25页 |
·小气候因素 | 第25页 |
·空间形态的社会人文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吴文化影响 | 第25-26页 |
·经济因素 | 第26页 |
·交通因素 | 第26-27页 |
·风水理论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与构成方式 | 第29-46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 第29-38页 |
·建筑组群 | 第29-31页 |
·滨河空间 | 第31-34页 |
·街巷空间 | 第34-35页 |
·空间节点 | 第35-38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构成方式 | 第38-45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等级组合 | 第38-42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的并列组合 | 第42-43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的链结组合 | 第43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的复合组合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常熟典型古村落介绍及特色价值 | 第46-57页 |
·常熟典型古村落介绍 | 第46-51页 |
·李市古村 | 第46-48页 |
·沈市老街 | 第48-49页 |
·沙家浜古镇 | 第49-51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特色价值 | 第51-56页 |
·顺应自然、灵活多变的古村落空间形态 | 第51页 |
·人性化的古村落空间尺度 | 第51-52页 |
·标识性强的古村落空间形态构成节点 | 第52-53页 |
·功能复合性强的古村落空间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现状与保护更新 | 第57-75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现状问题 | 第57-62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影响因素面临的问题 | 第57-59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构成要素面临的问题 | 第59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构成方式面临的问题 | 第59-61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整体变化趋势 | 第61-62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的更新保护思维 | 第62-63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肌理的传承 | 第63-73页 |
·古村落社会文化的挖掘与延续 | 第63-66页 |
·古村落建筑组群的保护与更新 | 第66-68页 |
·古村落滨河空间的保护与更新 | 第68-69页 |
·古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 | 第69-73页 |
·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小规模、渐进式的分区保护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6. 实例解析——李市古村空间解析与保护更新 | 第75-87页 |
·李市古村概况 | 第75页 |
·李市古村空间解析 | 第75-78页 |
·李市古村滨河空间解析 | 第75-77页 |
·李市古村街巷空间解析 | 第77-78页 |
·李市古村现存问题与更新保护 | 第78-80页 |
·现存问题 | 第78页 |
·更新保护内容 | 第78-80页 |
·李市古村的分区保护更新 | 第80-81页 |
·李市古村空间肌理的传承 | 第81-86页 |
·社会文化的挖掘与延续 | 第82-83页 |
·建筑组群的更新与保护 | 第83-84页 |
·李市古村街巷空间的延续 | 第84-85页 |
·李市古村滨河空间的延续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语 | 第87-8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详细摘要 | 第90-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