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8页 |
第一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 第8-12页 |
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历史沿革 | 第8页 |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现状 | 第8-9页 |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前景 | 第9-12页 |
第二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和程序 | 第12-16页 |
第一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程序 | 第13-16页 |
一、启动程序 | 第13-14页 |
二、证明程序 | 第14页 |
三、排除程序 | 第14页 |
四、责任追究 | 第14-15页 |
五、救济程序 | 第15-16页 |
第三章 “两个主义”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影响 | 第16-28页 |
第一节 “侦查中心主义”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 | 第16-17页 |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范围狭窄 | 第16-17页 |
二、非法证据证明权的垄断 | 第17页 |
三、非法证据排除形式化 | 第17页 |
四、非法证据排除后的责任追究不落实 | 第17页 |
第二节 从“侦查中心主义”到“审判中心主义”的转型 | 第17-21页 |
一、理念的转型 | 第18-20页 |
二、权力配置的转型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审判中心主义”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 | 第21-23页 |
一、非法证据的界定变得更加精细 | 第21-22页 |
二、非法证据证明的主体更加明确 | 第22页 |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阶段更加集中 | 第22页 |
四、非法证据审查和排除的力度逐渐加大 | 第22-23页 |
第四节 “审判中心主义”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重难点 | 第23-28页 |
第四章 “审判中心主义”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之优化 | 第28-32页 |
第一节 建立取证合法性的证明机制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充分发挥庭前会议在排除非法证据中的作用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构建独立的程序性裁判制度 | 第30页 |
第四节 进一步明确和拓宽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