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我国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一、绪论第11-18页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第11-12页
        1. 选题的依据第11-12页
        2. 选题的意义第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三)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5-16页
        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6页
        2. 研究方法第16页
    (四)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6-18页
        1. 本文的创新点第16-17页
        2.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7-18页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第18-23页
    (一) 相关概念阐释第18-20页
        1. 区域第18页
        2. 治理第18-19页
        3. 区域环境治理第19-20页
    (二) 相关理论阐释第20-23页
        1. 治理理论第20页
        2. 生态治理理论第20-21页
        3. 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第21-23页
三、我国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发展现状及困境第23-35页
    (一) 我国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发展现状第23-25页
        1. 政府主导的区域环境合作治理探索第23-24页
        2. 设立区域环境管理机构第24页
        3. 建立区域环境治理合作机制第24-25页
        4. 设立区域环境管理法律依据第25页
    (二) 我国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困境第25-31页
        1. 合作治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第25-27页
        2. 合作治理的政策缺位第27-28页
        3. 合作治理的机制不完善第28-29页
        4. 合作治理的理念落后第29页
        5. 合作治理的技术滞后第29-30页
        6. 合作治理的互动不足第30-31页
    (三) 我国区域环境合作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1-35页
        1. 行政体制的分割性第31-32页
        2. 囚徒困境第32-33页
        3. 地方保护主义第33页
        4.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阻碍第33-35页
四、国内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成效第35-40页
    (一) 长三角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成效第35-37页
        1. 合作治理的制度层面创新不断第35-36页
        2. 依靠科技治理污染第36页
        3. 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第36-37页
    (二) 泛珠三角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成效第37-40页
        1. 广泛的协议保障第37-38页
        2. 有效的合作机制第38页
        3. 强大的支撑体系第38-40页
五、国外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经验启示第40-49页
    (一) 美国流域环境治理经验第40-42页
        1. 横向上的流域环境管理委员会模式第40-41页
        2. 大流域环境管理局模式第41页
        3. 整体上的契约治理模式第41-42页
    (二) 英国流域环境治理经验第42-43页
    (三) 法国流域环境治理经验第43-45页
        1. 多级的水资源环境管理体制第43-44页
        2. 多样的环境治理手段第44页
        3. 多方的环境治理参与者第44-45页
    (四) 对我国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经验启示第45-49页
        1. 重视法律制度保障第45-46页
        2. 重视合作中的协调第46-47页
        3.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第47页
        4. 注重公众参与合作第47-49页
六、我国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对策分析第49-58页
    (一) 完善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法律法规第49-50页
    (二) 深化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体制改革第50-51页
    (三) 创新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合作机制第51-53页
        1. 环境协调联动机制第52页
        2. 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第52-53页
        3. 环境监督机制第53页
        4. 协商对话机制第53页
    (四) 转变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理念第53-54页
    (五) 发展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环保科技第54-55页
    (六) 增进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的多方互动第55-58页
        1. 政府与企业的互动第55-56页
        2.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第56-57页
        3. 政府与公众的互动第57-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北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十堰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为例
下一篇: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中政府管制问题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污水处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