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产业创新能力的理论概述 | 第19-29页 |
2.1 创新理论的提出 | 第19页 |
2.2 产业创新的内涵 | 第19-20页 |
2.3 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内涵 | 第20页 |
2.4 国内外有关产业创新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0-28页 |
2.4.1 国外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 | 第21-24页 |
2.4.2 国内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 | 第24-25页 |
2.4.3 对国内外产业创新理论研究的评价 | 第25-26页 |
2.4.4 产业创新的特性 | 第26页 |
2.4.5 产业创新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国外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53页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第29-30页 |
3.1.1 生物技术药物 | 第29页 |
3.1.2 生物医药产业 | 第29-30页 |
3.2 生物医药产业特征研究 | 第30-35页 |
3.2.1 创新性特征 | 第30-31页 |
3.2.2 “四高一长”特征 | 第31-33页 |
3.2.3 政府干预性强 | 第33页 |
3.2.4 资源依赖型和产业密集性强 | 第33-34页 |
3.2.5 高渗透性 | 第34页 |
3.2.6 长期永久性的市场 | 第34-35页 |
3.3 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 第35-41页 |
3.3.1 市场需求拉动产业稳定增长 | 第36-37页 |
3.3.2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区域分布 | 第37-38页 |
3.3.3 新药投入产出比重下降 | 第38-40页 |
3.3.4 产品格局出现新变化 | 第40-41页 |
3.3.5 联盟合作成为重要研发模式 | 第41页 |
3.4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 第41-43页 |
3.4.1 全球医疗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 | 第41页 |
3.4.2 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向新兴国家转移 | 第41-42页 |
3.4.3 专利纷纷到期,研发转向通用名药 | 第42页 |
3.4.4 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有望继续扩大 | 第42-43页 |
3.5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第43-45页 |
3.5.1 美国生物产业确立全球领先地位 | 第43-44页 |
3.5.2 美国生物产业集群倾向明显 | 第44-45页 |
3.5.3 美国生物产业蓬勃发展的保障 | 第45页 |
3.6 英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第45-47页 |
3.6.1 生物产业推动英国经济发展 | 第46页 |
3.6.2 政府发展生物产业的主要举措 | 第46-47页 |
3.7 德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第47页 |
3.8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 第47-48页 |
3.9 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第48-49页 |
3.9.1 印度生物产业发展迅速 | 第48页 |
3.9.2 印度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基础 | 第48-49页 |
3.9.3 印度发展生物产业的重要举措 | 第49页 |
3.10 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启示 | 第49-52页 |
3.10.1 战略规划 | 第49-50页 |
3.10.2 资金支持 | 第50-51页 |
3.10.3 商业化推广 | 第51页 |
3.10.4 税收减免 | 第51页 |
3.10.5 人才培养 | 第51页 |
3.10.6 构建组织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分析 | 第53-86页 |
4.1 产业现状 | 第53-61页 |
4.1.1 产业规模 | 第53-57页 |
4.1.2 产业结构 | 第57-59页 |
4.1.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 第59-61页 |
4.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比较研究 | 第61-75页 |
4.2.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 第61-65页 |
4.2.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 | 第65-72页 |
4.2.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空间演变趋势分析 | 第72-75页 |
4.2.4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格局策略 | 第75页 |
4.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 第75-85页 |
4.3.1 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 第75-76页 |
4.3.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低 | 第76-77页 |
4.3.3 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缺乏产业化的接轨机制 | 第77-79页 |
4.3.4 产业政策不完善,市场环境有待完善 | 第79-80页 |
4.3.5 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监管链条割裂 | 第80-81页 |
4.3.6 融资结构不合理 | 第81-82页 |
4.3.7 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 第82-83页 |
4.3.8 复合型人才缺乏 | 第83页 |
4.3.9 生物医药园区分散、分割,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83-84页 |
4.3.10 专业公共服务缺失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 第86-92页 |
5.1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 第86-87页 |
5.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87-91页 |
5.2.1 反映创新资源投入的指标 | 第88页 |
5.2.2 反映创新资源产出的指标 | 第88-89页 |
5.2.3 反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化能力指标 | 第89-90页 |
5.2.4 反映生物医药新产业行业环境指标 | 第90页 |
5.2.5 反映生物医药新产业制度环境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 第92-108页 |
6.1 研究思路 | 第92页 |
6.2 调查问卷设计步骤 | 第92-94页 |
6.2.1 Likert Scale表 | 第92-93页 |
6.2.2 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 | 第93页 |
6.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93-94页 |
6.3 问卷的统计分析 | 第94-106页 |
6.3.1 研究从事生物医药研发者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 第94-100页 |
6.3.2 研究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的管理者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 第100-106页 |
6.4 调查问卷结论 | 第106-107页 |
6.5 调查问卷存在问题 | 第107-108页 |
第七章 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策略 | 第108-122页 |
7.1 明确生物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战略地位 | 第108页 |
7.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 第108-109页 |
7.3 完善税收政策 | 第109-110页 |
7.3.1 加大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的配合力度 | 第109页 |
7.3.2 完善以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的税收制度 | 第109-110页 |
7.3.3 明确研发费用中的应税项目 | 第110页 |
7.3.4 建立税式支出预算 | 第110页 |
7.4 完善药品定价机制 | 第110-111页 |
7.5 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 | 第111页 |
7.6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 第111-113页 |
7.6.1 采取广泛协作方式引进、改进国外技术 | 第111-112页 |
7.6.2 医药企业加强与医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 第112页 |
7.6.3 医药企业联合进行新药的研发 | 第112-113页 |
7.6.4 利用企业自身力量进行研究开发 | 第113页 |
7.7 推进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 第113-115页 |
7.8 重视品牌战略,实施错位竞争 | 第115页 |
7.9 实施标准战略,抢占植物药、生物药国际标准阵地 | 第115-116页 |
7.10 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 | 第116-117页 |
7.10.1 培养“国际型、创新型”的生物医药人才 | 第116页 |
7.10.2 引进和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 | 第116-117页 |
7.11 培育创新型生物技术产业集群 | 第117-118页 |
7.11.1 确立优势领域,突出办园特色 | 第117页 |
7.11.2 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创新网络 | 第117页 |
7.11.3 提升科技招商成效 | 第117-118页 |
7.12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 第118页 |
7.13 构建社会服务平台 | 第118-119页 |
7.14 多渠道融资 | 第119-121页 |
7.14.1 使融资渠道得到拓宽,融资手段得到增加 | 第119页 |
7.14.2 积极稳妥引导和培育风险投资,建立健全生物药品开发与发展风险投资体系 | 第119-121页 |
7.14.3 创业板市场 | 第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8.1 论文结论与创新 | 第122页 |
8.2 进一步的展望 | 第122-12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4-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附录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指标调查问卷 | 第131-134页 |
附录2 问卷调查发放企业 | 第134-140页 |
附录3 发表文章复印件及待发表文章接收函 | 第140-171页 |
学位论文复检申请表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