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遥感解译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水土流失监测定量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9-25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20-22页 |
2.1.1 位置面积 | 第20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1.3 水文气象 | 第20-21页 |
2.1.4 土壤植被 | 第21-22页 |
2.2 社会经济情况 | 第22页 |
2.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 | 第22-25页 |
2.3.1 水土流失状况 | 第22-23页 |
2.3.2 水土保持状况 | 第23-25页 |
3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25-31页 |
3.1 软件和硬件支持 | 第25页 |
3.1.1 软件支持 | 第25页 |
3.1.2 硬件支持 | 第25页 |
3.2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25-27页 |
3.2.1 数据源 | 第25-26页 |
3.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26-27页 |
3.3 其他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27-31页 |
3.3.1 水土保持方案资料 | 第27-28页 |
3.3.2 降雨、土壤数据 | 第28-30页 |
3.3.3 研究区域DEM数据 | 第30-31页 |
4 生产建设项目遥感解译标志建立 | 第31-36页 |
4.1 遥感解译的方法 | 第31-32页 |
4.1.1 人工目视解译 | 第31页 |
4.1.2 计算机解译软件自动解译 | 第31页 |
4.1.3 计算机-人工交互解译 | 第31-32页 |
4.2 影像特征 | 第32-34页 |
4.2.1 光谱特征 | 第32页 |
4.2.2 纹理特征 | 第32-33页 |
4.2.3 形状特征 | 第33-34页 |
4.2.4 其他特征 | 第34页 |
4.3 研究区遥感解译标志 | 第34-36页 |
5 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遥感监测 | 第36-47页 |
5.1 监管对象与指标 | 第37-39页 |
5.1.1 监管对象 | 第37页 |
5.1.2 监管指标 | 第37-39页 |
5.2 合规性分析 | 第39-40页 |
5.2.1 工作内容 | 第39页 |
5.2.2 合规判断技术流程 | 第39-40页 |
5.3 现场复核与调查结果修正 | 第40-42页 |
5.4 遥感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42-46页 |
5.4.1 2016 年度生产建设项目分析 | 第42-43页 |
5.4.2 2016 年度生产建设项目扰动状况分析 | 第43-45页 |
5.4.3 合规性判别结果 | 第45-46页 |
5.5 成果应用 | 第46-47页 |
6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定量遥感监测 | 第47-67页 |
6.1 水土流失监测模型的选择 | 第47-48页 |
6.2 研究区水土流失监测模型的各因子提取 | 第48-58页 |
6.2.1 降雨侵蚀力R因子的提取 | 第48-50页 |
6.2.2 土壤可蚀性K因子的提取 | 第50-53页 |
6.2.3 地形(LS)因子的提取 | 第53-54页 |
6.2.4 覆盖与管理C因子的提取 | 第54-57页 |
6.2.5 水土保持措施P因子的提取 | 第57-58页 |
6.3 研究区土壤侵蚀量A | 第58-60页 |
6.4 生产建设项目各侵蚀因子提取及侵蚀量计算 | 第60-62页 |
6.5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定量分析评价 | 第62-66页 |
6.5.1 不同降雨量下的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 | 第62-63页 |
6.5.2 不同坡度下的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 | 第63-64页 |
6.5.3 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 | 第64-66页 |
6.6 成果应用 | 第66-6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7.1 结论 | 第67-68页 |
7.2 创新点 | 第68页 |
7.3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