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

基于RS和GIS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研究--以厦蓉高速章贡区至会昌县段沿线2000km~2范围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6页
        1.2.1 遥感解译技术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2 水土流失监测定量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页
    1.4 论文章节安排第17-19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9-25页
    2.1 自然概况第20-22页
        2.1.1 位置面积第20页
        2.1.2 地形地貌第20页
        2.1.3 水文气象第20-21页
        2.1.4 土壤植被第21-22页
    2.2 社会经济情况第22页
    2.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状况第22-25页
        2.3.1 水土流失状况第22-23页
        2.3.2 水土保持状况第23-25页
3 数据获取与处理第25-31页
    3.1 软件和硬件支持第25页
        3.1.1 软件支持第25页
        3.1.2 硬件支持第25页
    3.2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第25-27页
        3.2.1 数据源第25-26页
        3.2.2 遥感影像预处理第26-27页
    3.3 其他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第27-31页
        3.3.1 水土保持方案资料第27-28页
        3.3.2 降雨、土壤数据第28-30页
        3.3.3 研究区域DEM数据第30-31页
4 生产建设项目遥感解译标志建立第31-36页
    4.1 遥感解译的方法第31-32页
        4.1.1 人工目视解译第31页
        4.1.2 计算机解译软件自动解译第31页
        4.1.3 计算机-人工交互解译第31-32页
    4.2 影像特征第32-34页
        4.2.1 光谱特征第32页
        4.2.2 纹理特征第32-33页
        4.2.3 形状特征第33-34页
        4.2.4 其他特征第34页
    4.3 研究区遥感解译标志第34-36页
5 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遥感监测第36-47页
    5.1 监管对象与指标第37-39页
        5.1.1 监管对象第37页
        5.1.2 监管指标第37-39页
    5.2 合规性分析第39-40页
        5.2.1 工作内容第39页
        5.2.2 合规判断技术流程第39-40页
    5.3 现场复核与调查结果修正第40-42页
    5.4 遥感调查结果及分析第42-46页
        5.4.1 2016 年度生产建设项目分析第42-43页
        5.4.2 2016 年度生产建设项目扰动状况分析第43-45页
        5.4.3 合规性判别结果第45-46页
    5.5 成果应用第46-47页
6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定量遥感监测第47-67页
    6.1 水土流失监测模型的选择第47-48页
    6.2 研究区水土流失监测模型的各因子提取第48-58页
        6.2.1 降雨侵蚀力R因子的提取第48-50页
        6.2.2 土壤可蚀性K因子的提取第50-53页
        6.2.3 地形(LS)因子的提取第53-54页
        6.2.4 覆盖与管理C因子的提取第54-57页
        6.2.5 水土保持措施P因子的提取第57-58页
    6.3 研究区土壤侵蚀量A第58-60页
    6.4 生产建设项目各侵蚀因子提取及侵蚀量计算第60-62页
    6.5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定量分析评价第62-66页
        6.5.1 不同降雨量下的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第62-63页
        6.5.2 不同坡度下的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第63-64页
        6.5.3 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侵蚀空间特征分析第64-66页
    6.6 成果应用第66-67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7.1 结论第67-68页
    7.2 创新点第68页
    7.3 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作者简历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片缠绕增强复合管线的力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沈阳城区砂土和碎石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