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国际海运公约管辖权规则概述 | 第11-18页 |
一、国际海运公约管辖权规定的历史沿革 | 第11-14页 |
(一) 国内法自主规范管辖权 | 第11-12页 |
(二) 《汉堡规则》首次将管辖权纳入海运公约的调整范围 | 第12-13页 |
(三) 《鹿特丹规则》全面规范管辖权 | 第13-14页 |
二、《鹿特丹规则》规范管辖权的立法目的 | 第14-18页 |
(一) 统一国际海事诉讼管辖权 | 第15-16页 |
(二) 防止择地诉讼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货物索赔人选择管辖法院 | 第18-28页 |
一、管辖法院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确定管辖法院的考量因素 | 第19-25页 |
(一) 管辖法院与运输合同存在一定联系 | 第19-22页 |
(二) 平衡当事人利益 | 第22-23页 |
(三) 协调法院管辖权 | 第23-25页 |
三、货物索赔人选择管辖法院之评析 | 第25-28页 |
(一) 合理限制管辖法院以实现当事人利益的平衡 | 第25-26页 |
(二) 诉讼对象扩展至海运履约方有利于货方索赔 | 第26-27页 |
(三) 港口概念界定的缺失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 | 第28-37页 |
一、《鹿特丹规则》关于管辖协议的规定 | 第28-34页 |
(一) 明示管辖协议与默示管辖协议 | 第28-29页 |
(二) 非排他性管辖协议与排他性管辖协议 | 第29-33页 |
(三) 事前管辖协议与事后管辖协议 | 第33-34页 |
二、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之评析 | 第34-37页 |
(一) 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 | 第34-35页 |
(二) 对非排他性管辖协议形式要件限制的质疑 | 第35页 |
(三) 排他性管辖协议规定的模糊性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与管辖权相关的其他规则 | 第37-42页 |
一、非实体管辖权的行使规则 | 第37-40页 |
(一) 《鹿特丹规则》关于非实体管辖权的规定 | 第37-39页 |
(二) 非实体管辖权行使规则之评析 | 第39-40页 |
二、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规则 | 第40-42页 |
(一) 《鹿特丹规则》关于判决承认与执行的规定 | 第40-41页 |
(二) 判决承认与执行规则之评析 | 第41-42页 |
第五章 《鹿特丹规则》管辖权对我国海事司法影响的思考 | 第42-53页 |
一、《鹿特丹规则》管辖权与我国海事诉讼管辖权规定的比较 | 第42-45页 |
(一) 地域管辖连接点设置不同 | 第42-43页 |
(二) 协议管辖适用条件不同 | 第43-44页 |
(三) 非实体管辖法院行使实体管辖条件不同 | 第44-45页 |
(四) 判决承认与执行依据不同 | 第45页 |
二、《鹿特丹规则》管辖权对我国海事司法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一) 我国法院管辖的海事案件减少 | 第45-47页 |
(二) 对我国海事司法机关提出更高要求 | 第47页 |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 | 第47-53页 |
(一) 完善相关国内立法 | 第47-51页 |
(二) 提高海事司法机关的水平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谢辞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