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1 清水江及其鱼类资源 | 第8-9页 |
1.1 清水江 | 第8页 |
1.2 清水江鱼类资源 | 第8-9页 |
2 斑鳜的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2.1 分类地位及地理分布 | 第9-10页 |
2.2 形态特征 | 第10页 |
2.3 食性 | 第10页 |
2.4 繁殖与生长 | 第10-11页 |
2.5 斑鳜人工养殖现状 | 第11页 |
2.6 遗传学研究 | 第11-12页 |
3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3.1 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多态技术 | 第13页 |
3.2 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多态技术 | 第13-14页 |
3.3 微卫星标记技术 | 第14-15页 |
4 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于线粒体DNAD-loop区基因的清水江斑鳜种群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 第16-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1.1 样品采集 | 第16-17页 |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17页 |
1.3 主要实验试剂、药品 | 第17-18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18页 |
1.4.1 DNA提取及检测 | 第18页 |
1.4.2 PCR扩增及测序 | 第18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18-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9-30页 |
2.1 D-Loop区序列碱基组成和单倍型分布 | 第19-22页 |
2.1.1 D-loop区序列碱基组成 | 第19页 |
2.1.2 D-loop区序单倍型组成及分布 | 第19-22页 |
2.2 遗传结构 | 第22-27页 |
2.2.1 D-loop区结构及序列变异 | 第22-25页 |
2.2.2 遗传距离及其变异 | 第25页 |
2.2.3 斑鳜mtDNAD-loop区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25-27页 |
2.2.4 遗传多样性 | 第27页 |
2.3 遗传分化及种群历史动态 | 第27-30页 |
3 讨论 | 第30-33页 |
3.1 线粒体DNAD-loop区结构及遗传变异 | 第30-31页 |
3.2 遗传结构及种群动态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DNACytb基因的清水江斑鳜种群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 第33-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1.1 样品采集 | 第33页 |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3页 |
1.3 主要实验试剂、药品 | 第33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1.4.1 DNA提取及检测 | 第33页 |
1.4.2 PCR扩增及测序 | 第33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6页 |
2.1 斑鳜mtDNAcytb基因碱基组成和单倍型分布 | 第34-36页 |
2.1.1 Cytb基因序列碱基组成 | 第34页 |
2.1.2 单倍型组成 | 第34-36页 |
2.2 遗传距离及遗传结构 | 第36-42页 |
2.2.1 遗传距离 | 第36-37页 |
2.2.2 序列变异 | 第37-40页 |
2.2.3 单倍型NJ系统树构建 | 第40-41页 |
2.2.4 遗传多样性 | 第41-42页 |
2.3 遗传分化及种群历史动态 | 第42-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3.1 序列变异 | 第46页 |
3.2 遗传结构及种群动态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基于SSR标记的清水江斑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48-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1.1 样品采集 | 第48页 |
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8页 |
1.3 主要实验试剂、药品 | 第48-49页 |
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49页 |
1.5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1.5.1 DNA提取及检测 | 第49页 |
1.5.2 SSR引物筛选 | 第49-50页 |
1.5.3 多态性SSR标记的检测 | 第50-52页 |
1.6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2.1 微卫星位点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2.2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第53-54页 |
2.3 12对引物对斑鳜种群的多态性分析 | 第54-59页 |
2.3.1 多态信息含量(PIC) | 第54页 |
2.3.2 杂合度和香农指数 | 第54-57页 |
2.3.3 观测等位基因与有效等位基因 | 第57-59页 |
3 讨论 | 第59-62页 |
3.1 样本量对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样性指标的影响 | 第59页 |
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9-60页 |
3.3 保护对策 | 第60-62页 |
全文结论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附表1 | 第73-74页 |
附表2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