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饮料作物论文--茶论文

皖南茶园土壤酸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7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第14-15页
        1.2.1 研究目标第14页
        1.2.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第15-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5页
    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7-19页
        2.1.1 酸沉降对土壤和地表水酸化的影响第17页
        2.1.2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酸化的影响第17-18页
        2.1.3 土壤酸化对土壤养分供给能力和土壤生物的影响第18-19页
    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9-25页
        2.2.1 土壤酸化的概念第19页
        2.2.2 我国茶园酸化现状第19-20页
        2.2.3 茶园土壤酸化的成因第20-21页
        2.2.4 茶园土壤酸化的危害第21-22页
        2.2.5 茶园土壤酸化的阻控与改良第22-25页
第三章 皖南山地茶园养分状况与土壤酸化特征第25-3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5页
        3.1.1 调查点概况第25页
        3.1.2 调查项目与测定方法第2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5-31页
        3.2.1 茶园土壤养分的分布情况第25-27页
        3.2.2 茶园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对茶叶产量的影响第27-28页
        3.2.3 茶园土壤的肥力水平第28-29页
        3.2.4 茶园土壤的物理性状第29页
        3.2.5 安徽主要茶园土壤的酸化特征第29-31页
    3.3 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皖南茶园土壤活性铝形态分布与pH和植茶年限的关系第32-4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4.1.1 供试土壤第32-33页
        4.1.2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第33页
        4.1.3 数据处理第3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3-39页
        4.2.1 不同植茶年限对茶园土壤活性铝的影响第34-36页
        4.2.2 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交换态铝与土壤pH的关系第36-38页
        4.2.3 茶园土壤不同形态活性铝与土壤pH、植茶年限间的相关分析第38-39页
    4.3 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酸化茶园土壤中钙迁移行为的土柱模拟研究第40-4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5.1.1 供试土壤第40页
        5.1.2 实验设计第40-41页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41页
        5.1.4 数据处理第41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5.2.1 淋溶液中钙与pH值变化规律第41-42页
        5.2.2 不同处理对土壤中钙淋出量和淋出率的影响第42页
        5.2.3 淋出液中pH值与pAl、pCa的关系第42-43页
        5.2.4 淋出后各土层中交换性钙、pH、盐基饱和度及钙饱和度的变化第43-44页
        5.2.5 淋出后土柱中各理化指标的相关分析第44-45页
    5.3 小结第45-47页
第六章 施用白云石粉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第47-54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6.1.1 试验设置第47页
        6.1.2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47-48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48-53页
        6.2.1 白云石粉对不同深度土壤pH的影响第48页
        6.2.2 白云石粉对不同深度土壤活性钙的影响第48-50页
        6.2.3 施用白云石粉后土壤pH值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变化第50页
        6.2.4 施用白云石粉后土壤活性钙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变化第50-51页
        6.2.5 白云石粉改良酸化茶园土壤的大田验证试验第51-53页
    6.3 小结第53-54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54-56页
    7.1 结论与讨论第54-55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稻纵卷叶螟几丁质合成酶B基因
下一篇: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壤土环境对两种太子参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